走过的路,许多都不堪回首。事业上的得失成败,更是不愿面对。写来写去,写了十多年,没有写出一个名堂,扪心自问,也从来没有真诚地把文学当作立身处世的事业去用心经营。经常想到的是,老舍、巴金等大家在解放后都没有能写出像样的好东西来,我等半路出家之流,在这样一种大的社会氛围下又能写出什么传世之作。所以潜意识中只把文学的行为当作了宣泄的手段,抑郁、无聊、愤懑、悲欢离合,心有所动,不吐不快时才要拿起笔来划拉几句。被人评价为是一个不会经营自己才华的笨蛋,只会雕虫小技的草根……。转眼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忙乱之余想起来曾经有过的理想,曾经有过的追求和向往,不知何时已经纷纷的失落在了匆忙的路上。尽管得到过不少老师的耐心指点,得到过一些读者朋友的鼓励和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份不太执著的热烈还是不知去向了.于是打开网络,把自己的名字百度和google一番,想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自己的笔墨是否还留有一点痕迹……。于是就看到有陌生的读者写给我的评论和文章,一名叫张兰的读者写了一篇《拾起那段岁月的沉香——读<孙喜玲文字里失落了的生活>漫笔》发表在江阴教育中学语文学科网(http://zxyw.jyjy.net.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771)这位陌生的读者朋友文采飞扬地透露在字里行间的真诚感动了我也激励了我,我把这篇文章贴进了自己的博克,珍藏了起来。
而后又看到了另一位陌生的读者给我博克留言,说:“很多年前,偶得贵作《心湖云影》,成为您忠实的读者,于是我的网名叫‘心湖云影’。多年后的时事变迁,再没了你的芳踪,不知今天的你可好?今日再看你的大作,如久违的朋友,在冬日暖暖的午后邂逅在洒满阳光的咖啡厅……,那熟悉的呢喃依旧如我的心语,让我感动,令我沉思,让我云遮雾盖的心明朗了许多……”
《心湖云影》是我最早出版的一本散文集的书名,她用了这个书名来给自己的博克命名,我想那是给我的最高的致意。我寻着这四个字,进入她的博克,看到了她在自己的博克里为我写的一篇文章,叫《美女作家孙喜玲》,把我当作她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写出了她对我的了解、理解和喜欢,令我掩卷沉思,感慨万千。之后又看到了网名为“夏日晨曲”的读者在《情到深处文亦真》一文中,再次提到了我的“大名”和作品。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却是发自肺腑的真诚之言,读后令人顿起敬佩之心。于是我把她们的博克放进了自己的收藏夹,有时间了打开看看,作为对自己的鞭策。这些都是来自民间自发的声音,这些声音比起官方的作品研讨组织评论来,是十分微弱的。但这十分微弱的声音,却代表了一个“真”字。而“真”是无价的。
昨天晚上,偶然的又在网上搜索到去年于《散文》发表的两篇散文,都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选进了《2006年度散文选》中,精神为之一振,今天打电话一问,果然是真,责编承诺尽快给我寄十本样书来。一高兴,便写下了这样一篇纯粹的博克文章。
今天,我把两位读者的文章,大胆贴进自己的博克,作为对自己的奖掖和安慰。并对所有给我过我鼓励和鞭策的读者朋友以及《散文》杂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致以深深的感谢!
原文如下:
美女作家孙喜玲
作者:心湖云影
朋友是对熟悉的人的称谓,而我将她称为朋友,我和她从未见过面,但在我的内心早已是我的熟悉的朋友。
“认识”她是缘于她写的一本叫作“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散文集,集子的序言深深吸引了我“
从探索人生的意义到探索不出人生的意义再到不再探索人生的意义,经历了一个从起点回归起点的圆。所有的梦随风飘逝,只剩下一丝一缕淡淡的回忆且与这回忆共生的几分感慨和怅惘。各种各样的情愫在胸中积成块垒,想用墨汁一点点化掉,却去了旧的又长出新的,如此,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把这种感觉称作心湖云影。”“ 心湖因了灵泉的源头不竭而不枯。风起的时候总会有云掠过,投下或明或暗的影子,把这些影子摄入笔端使其定格成为一种纪念和记载,生命的痕迹便保留了下来。”
循着她的墨迹,一路拣着这些块垒,你会觉得犹如和一位知心朋友在放着轻音乐、布置古典温馨高雅的茶室,品茶谈心,脱离尘市,超然脱俗,谈论人生,品位生活,回味童年。我读书甚少,而又多思多感,却常常不能引经用典准确表达自己的感悟。因此会感觉读她的文章犹如是在诉说自己的心语,她用更准确、更贴切的语言表述自己内心的感受、感悟和感知,让你顿觉酣畅和淋漓尽致。从她的文章中你尽可以找到你的情结、心境,你无法准确用语言表达的情绪。我喜欢她的文章也缘与此。也因此将我的博客叫做“心湖云影”了,也想用一点点的墨汁化掉胸中积成块垒的情愫,把云从心湖上掠过的影子定格成生命的痕迹。
“了解”她是从她的文章中、朋友对她的评价中、见过她的朋友的言谈中和她的新浪博客中,知道了关于她的点点滴滴和她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戏曲、舞蹈、声乐、器乐、编剧,一路学一路走一路做”,学士学位、酒店总经理、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戏剧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有着艺术家的气质,也有做行政领导的风范,有过下海经商的叱咤风云粗旷,更有美女作家如水如丝的细腻。这样的传奇经历让你不由得想靠近她,认识她,了解她,靠近她你会觉得你自己更清晰,认识她你会觉得你有了一个更知心的朋友,了解她你会更感觉她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值得你去读、去品……
http://lingzidbk.bokee.com/viewdiary.14513193.html
情到深处文亦真
作者:夏日晨曲
多少次啊,总想点什么,加入文友的行列,可是总也写不出来。就开玩笑说,我是当不了作家了,只能当“欣赏家”了。
一次和女儿谈论考试的事,她说,语文考试诗歌欣赏一题没答好,丢分了。我说,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两个方面吗,一个是思想性,一个是艺术性吗?女儿惊讶:你怎么知道的?我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小猪跑?
其实,平日里啊,也经常和朋友谈论写文章的事。上学的时候,老师总是把文章的中心思想放在第一位。后来看的书多了吧,就总在想,文章并不一定要有一个什么大主题啊,只要作者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算是好文章了。每个人的喜怒哀乐,或者每一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什么都可以的写出文章。写出经典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不就说过一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吗?有一个县级报社的总编叫杨栋的,出了一个集子叫《荫园小记》,里面全是短小的文章,我看倒像是日记更合适,但写的都是自己的真实事情,而且表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虽然算不上什么好文章,更谈不上什么大家,但我很爱读这些小文章,因为它没有矫揉造作,也不故弄玄虚。还有山西一个女作家,叫孙喜玲吧,她写了一本散文集,就写出了她的真情实感,笔墨酣畅,让人读了痛快淋漓,能产生共鸣。比如,她在散文中说,“随缘是不得不随缘;抗争,是不得不抗争。”这句,让我想起我一个同学在谈一句名人名言是时说的话,有一句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我同学就说,因为他命运不好啊,所以才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样的见解真有独到之处啊。我想,这些虽不是名家大作,但他们写的文章敢爱敢恨,从来不掩饰自己,这样的文章让人喜欢。生活中,我还认识一个诗人朋友,叫杨银贵,允许我这样称呼他吧,这个朋友没有上过什么高等学府,但对诗歌很有研究,写了很多诗,而且他的诗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我就很喜欢他写的诗,他的诗不一定有什么大主题,但很能表现他的思想感情,而且意境很美。
我也见过有的人写的诗,主题很好,形式也符合标准,让你找不出有什么毛病,但是就不能感动人,而且写的都是很华丽的词句,在我看来,就是一些美丽词语的堆砌,算不上是什么好诗文了。
http://xinyuxian.blog.hexun.com/6893935_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