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初夏,惊闻恩师宋显荣去世,心痛欲裂,泪飞如雨。
因故连续两年未曾谋面,谁知竟成永诀。追忆恩师生平,点点滴滴,万千感慨,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草就散文诗一篇,以志哀悼。
六十九个春秋,竟是如此匆匆。在您品尝过的人生况味中,从来没有过生猛海鲜桑那舞厅,从来没有以权谋私仗势欺人。
物欲横流,淹没了道德的圣洁花环,简朴恬淡,也早已失落了往日的光荣。可是您无怨无悔,兢兢业业恪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走完了高贵而清贫的生命旅程。
您身后的道路,有得意、有成功、有委屈、也有失落和伤心。
您身后的脚印,每一步,坚实、沉着、稳重,镌刻着您的高风亮节和善良秉性。
您生命的歌,在喧嚣嘈杂的尘世间别具一调,委婉、豪迈、深沉。您横溢的才华,没有被淹没进历史的灰尘.有学生记着您,有观众记着您,有群众记着您……。
有谁能知道,在您充满忧郁的神情里,饱含着多少压抑,多少不平,多少难言的苦衷。您却用自己绵薄的力量,含辛茹苦,培育和造就了每一个有幸成为您弟子的人。您以您的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如何处世,如何立身,如何去塑造自己的品行。
您甘守淡泊辛勤奋斗几十年,吃的是草,吐的是血,最后属于您的却只有寂寞和病痛。
您生命的历程中没有轰轰烈烈,没有惊天动地,有的只是光明磊落,有的只是勤勤恳恳,有的只是含辛茹苦,有的只是以诚待人,有的只是在几十年如一日的岗位上,人们对您的爱戴和尊敬,您平凡,平凡的那样伟大,你淡泊,也淡泊的五彩缤纷。
您的思想,您的为人,您的言谈举止,您高洁的操守和您诚信之至的一诺千金,只到今天,只到以后,只到没齿,永远如星月照耀夜空,永远如松柏常绿常青。
以您为楷模不懂虚伪,以您为楷模心胸宽广;以您为楷模正气浩然;以您为楷模至善至诚。
您就这样悄悄的走了,走的无声无息,走的卒不及防,走的令人无法相信。
泪眼模糊里,似乎看见您温文尔雅的高大身影,庄重地走向虚无,走向太空,走向不可知的去处,却永永远远走不出我伤痛的心
再也不能聆听您亲切的教诲,再也看不见您温和的笑容,再也不能和您促膝交谈——谈社会、谈历史、谈哲学、谈音乐、谈人生——不经意间曾经得到您太多的指点和启蒙……。
跟随您出没在山村野巷,舞台上;排练厅;霏霏细雨里;铜锣皮鼓中;泥泞羊肠路;农家打麦场;八月天;黄花地;西风里。几番酷暑,几番炎夏,几番寒冬……。那过去的一幕幕,恍惚只是昨天的情景。
而如今只剩下不灭的记忆,一些支离破碎的旧梦……。
未能在您的灵前向您跪别,长歌当哭来为您送行。
您的魂魄在蓝天下,在白云间,自由地飞翔,从此生活的无奈不再困绕您的心灵。
在您善始善终的归路上,有铺满芬芳的鲜花,有香雾弥漫,有祥云掩映;有蜂飞蝶舞,有林茂草青。您在故乡厚重的黄土下,一定找到了宁静;找到了解脱;找到了您生前渴望的一方净土;找到了真正的智慧之门。
如果有佛祖,佛祖一定会度您去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有上帝,上帝一定会带您走进美丽的天庭,如果有来生,来生您一定会得到善报,如果有九泉,九泉之下一定不会孤独冷清。有怀念的心声为您驱散阴寒,有讴歌的音符萦绕在您的头顶……。
无法报答您高山一样的再造之恩,用我的笔,点一支心香,做为给您唯一的——祭文。
…………
___2002年冬于杭州
注:宋显荣,学名宋炯,山西襄垣县下良人。生于1934年农历2月初7,卒于2002年4月12日。
山西戏剧家协会会员。任襄垣县人民剧团团长,王村乡乡长、襄垣县人民医院书记,襄垣县东风中学书记。宋显荣有着很深的艺术造诣和文学修养,一生耿直清廉,为人正派,思想深刻,心宅仁厚,工作作风严谨,不苟言笑,淡泊名利,深受人们的尊重和景仰,后辈们均尊称他为“宋老师”。
宋显荣曾为襄垣秧歌的继承改革,做出过不容忽视的重大贡献。独自完成并参与唱腔设计和导演的现代戏剧目有《满院生辉》、《一个志愿军的未婚妻》、《槐树庄》、《红心朝阳》、《小二黑结婚》、《收租院》,革命样板戏《海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宋显荣和襄垣秧歌剧团戏剧音乐工作者范茂和、杨升翔等人,在襄垣秧歌老式的上下两句基础上,开创增添了散板、花音跺板、哭腔等唱腔模式,在音乐唱腔的改革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大大提高和扩张了襄垣秧歌的表现力,获得了很大成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襄垣秧歌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