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哀哀中年明月清风江姐沈醉 |
分类: 散文 |
中年人的心态,有如午后的一杯残茶,没有了色彩与芬芳。温吞,清凉,恬淡,热烈的浓郁被时光蒸发,只剩了几分微苦,等待着被时间之手无情泼掉。此时已不再企盼什么,道路的尽头似乎伸手可触,生命开始走向黄昏,等待着你的是夜与寂寞,再之后一切的一切便了无痕迹。如同一首外国歌曲唱道的:“道路的尽头在向我招手,它亲切地呼唤着我,它将领我向哪里,什么命运在等待……”一切已不问可知。
有了齿摇发白的感觉,才理解了繁体字年龄的龄字旁为什么会有一个齿字,原来牙齿是最直接体现年龄的,牲口如此,人也不例外。许多汉字,古人在创造之初,就赋予了它们深刻的生活哲理,如利字偏旁的刀,忍字头上的刃等等,也只有在进入中年后,才能真正读懂这些字的含义。
逝去的岁月变成了亲切的怀恋。实现了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的一部分,因而失去了梦的色彩;实现不了的梦想,因为没有了实现的可能,于是不再去梦想。活着成了唯一不是目的的目的。
看着在大街上扭秧歌的老妇人,——臃肿笨拙,满脸皱折,浓妆艳抹,穿红着绿,汗流满面懒洋洋地蠕动着,真怀疑她们的快乐是发自内心,锻炼和自娱也许只是一个借口,本质上是一种徒劳的生命自救和挣扎,是生活空虚、寂寞、无聊和无意义的诠释。
人到中年,已经没有什么企求,只剩下拥有一份好心情的愿望。可恰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很难获得。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令你心情愉快的。说“人生苦短”,那是蓦然回首往事时的一种感觉,面对太多的烦恼、坎坷和负担,又觉得人生的路真是漫长的看不见尽头。许多个深夜,在梦醒后的一刹那,突然就有一种想永远长眠别再醒来的渴望。大概这就是弗洛依德所说的人的死欲之本能吧。
中年是事业的成败已成定局的阶段,是一生起跳的制高点。之后,就是下坡路,是日落西山,是行将被生活淘汰出局的危机感,是从社会的前台转向台后的过程,一幕戏演完了,要卸装,然后重新打点精神走上寂寞的路——日暮途穷的路——生命难以承受之轻的飘忽无着,无法回避的自然法则。
中年的感觉是累极了的感觉,想喘口气,想躺下来,想放弃一切,包括生命。生活中所有的况味已经不再新鲜。经受了伤痕累累的痛楚,更多的是对麻木的刻意寻求。由此理解了为什么明知是一种毁灭,还有那么多的人要去吸毒。
老了英雄气,白了少年头,豪情壮志随风而逝。不再相信人定胜天,不再感慨怀才不遇,也不再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而去盲目奋斗把自己搞的苦不堪言。自然而然就做到了“面上灭去忧喜色,心中消尽是非心。”如此,离佛近了,离红尘更近了。
中年必须面对父母亲友一个个永远离你而去的心痛,面对孩子长大不再依偎你的失落,面对各种疾病此去彼来的纠缠,面对生存的强大压力,面对生命消耗过半精力体力不再年轻的感觉,面对老之将之一事无成的空虚,面对终生追求的理想被现实彻底粉碎的灰飞烟灭,面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霜”的无奈和凄凉……。在中年悄然到来的秋冬季节,生活向你展示出了充满黑色和冷酷的一面,告诉你衰老是一件多么丑陋的事情。
既然奋斗丧失了任何意义,那么发扬一点“猪栏的理想”,未必不好。可是,供你去进行“享受”的猪栏又在哪里呢?实现这个理想的物质条件又在哪里呢?许多时候,对于钱财,你可以蔑视它,摈弃它,但绝不是你想要就可以得到的。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细想来,那一定是富人的感慨。其实千金又如何能够“易得”。你可以随便给自己假设一个美好的未来,假设一段浪漫的爱情,假设一项伟大的事业,假设一个坚定的信念,但你无法给自己假设许多钱财,哪怕是一丁点都不可以。可是许多只有通过钱财才能解决的问题,同样一分也无法减免。没有谁会给你提供免费的午餐。
人的拜金主义,是社会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是事实和现实所迫使的,怪不得谁。很羡慕杜甫的中年,凄风苦雨中,登高啸咏,把酒临风,一路尽情吟唱着,来到山清水秀的天府之国,觉得累了,不想走了,就那么随心所欲安居下来,尽管图穷潦倒,茅屋为秋风所破,也自有一番明月清风的光景。对于现代人而言,那简直是一种奢侈。有时候就觉得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挺矫情,有点生在福中不知福。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进也忧,退也忧”。可是历史不管匹夫们是否在“忧”,都会按照自己的规律一往无前,该兴的兴,该亡的亡,并没有因为多了几个“留取肝胆照汗青”的英雄,就放慢改朝换代的脚步。今人明白了这一点,明白忧国忧民不是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却依旧的“醒也忧,梦也忧”,——房子、孩子、个人前程,名利得失、下岗失业
……,这种种的忧虑,也大多是中年人的事。
我也有妻室儿女父母家庭,
我也曾历尽沧桑几经飘零。
将心比心也悲痛,
能不为你凄凉身世抱同情?
岁月如流,浮生若梦,人世间有几番明月清风……。”
这样的唱词,中年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做为人世间的匆匆过客,为物累,为情困,为衣食忧,为名缰利锁羁绊,被狂风暴雨抽打,被阴谋陷阱伤害,被各种病痛折磨……,属于生命的欢乐,如同窗外的明月清风,能有几何呢?曾被沈醉劝江姐的话深深的打动过,所以不忘。
生活本没有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人给自己寻找的活下去的理由。一位哲人说过的,在命运面前,我们无可选择,情愿的跟着命运走,不情愿的被命运拉着走,总之,结果是一样的。
上帝说:你本是尘土,仍将归于尘土。这和佛家的虚无说、色空说同出一辙。我们注定了要返回到我们最原始状态,还原于不存在,我们终结的前途是死亡,最终的归宿是坟墓,这就是色空,这就是自然和大道。无论你做到做不到“视死如归”,这样的结局终究是要到来引领你回归的。
在大节大义面前舍身成仁是容易的,在平凡岁月中做一个豁达的超人却很难。也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悲观的现实。
中年是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沧桑后,深刻理解并接受了无灾便是福的道理,从此随遇而安,心境恬淡如水。在一场风雨一场寒的人生旅程中,渐渐悟出平常心其实就是:“一个飘零身世,十分冷淡心肠。”
不管前景多么的暗淡,不管现实有多么的悲哀,不管心情有多么的灰暗,只要活着,路还是要一步步的走下去。我们还有半瓶或者不足半瓶的生命之水,可供挥霍。尽管已经索然无味。
青山可以倒掉,绿水可以断流,太阳却依旧会落下升起,每天每天,只到中年已不再是中年,老年也不再是老年,身体变为尸体,生命化做灰烬,在反反复复的生死轮回中一年又一年,反复无穷,永远永远……。于是才有了人类成佛的理想,大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