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院子

(2006-02-04 10:37:55)
标签:

感悟

院子

分类: 散文

    重读李清照的词,不仅生发对院子的怀念与追思。
    从小虽经历了贫困饥饿,却是在有院子的房子里长大的。院子里有一株梨树一株桃树。梨是脆皮的酥梨,梨皮薄薄的。一咬满嘴的梨汁,有一种芳香的清甜却没有多少梨渣。桃是结桃,个儿很大,利核白肉粉红皮。吃起来脆脆的,味道好极了。后院还有一棵高大的桑葚树,熟透的的桑葚呈暗紫色,会把嘴和牙齿染黑,却甜美适口,无可比拟。那都是贫困岁月上天给予的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恩赐。
    最有趣的是院子中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致,春日和煦的阳光;夏天凉快的树荫;秋天的雨丝;冬天的瑞雪,还有角角落落漫不经心的野草闲花,蜂儿、蝶儿、鸟儿……。
    院子里种花也种菜,可以随意地玩捏泥人,看蚂蚁搬家,鸡刨蚯蚓。一场雨水过后,不知从什么地方会掉下许多大个儿的龙虱子(又称天牛郎),揪掉翅膀和触须,在热锅上烤的焦黄,满肚鱼子一样的东西,雪白晶莹,香喷喷,也很好吃。秋天的晚上,在院子里听母亲絮絮叨叨地讲述从前的往事,看皎洁的月亮,看璀璨的星空,听秋虫啼啼的鸣叫,都是很有趣味的。秋夜常有一种细细的吱吱声,我一直认为那是星星眨眼的声音。
    院子里东西走向扯着一根长长的铁丝,终日搭挂着晾晒的东西,衣服被褥在阳光下晒一天,收回屋里,闻一闻,很香。那种特殊的芬芳是“太阳的味道”。
院子是人和大自然最为亲近的地方,是以月光、阳光、风云雨雪和四季的不同景致让人修身养性的地方,是一个人既能与世隔绝又能充分享受的自由活动空间,也是激发人产生诗情画意的所在。
    “庭院深深深几许”,那是指旧时的大户人家,今人无法感知。但“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却是一度熟悉的。而今在有家没庭院的单元楼里,窘迫和逼仄还在其次,重要的是这种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的建筑,很大程度上,限制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扼杀淹没了人的个性和自信。很难想象生活在那样一方远离大自然空间里的人会有真性情。正是这样一种建筑,造成了当今社会人际间的隔膜与冷漠,使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而“萧条庭院”那种简朴、原始、寻常不过的生活情状,成了当今都市人心中的梦想和奢望。有谁能够在嘈杂拥挤的闹市中享有一座宁静清幽的院落呢?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李清照《摊破浣溪沙》)。前一句的妙处,虽市声喧喧,静下心来却还能找到些许。”而“门前风景雨来佳”,就只有在院子里才可领略到。“感月吟风多少事”的喟叹,也不是在关起门来成一统的单元楼里可以生发的。对“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就更是麻木不仁了,甚至对于月圆月缺寒来暑往都浑然不觉。
    有时想,我们能否也给后人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呢?
    历史上,尽管许多文人墨客在生前“百无一用”,但在身后却身价百倍。他们的成就和名气成了当今人们的生财之道和经济效益。今人吃他们,喝他们,同时糟践他们。有人称旅游业叫“蹂躏山水,践踏名胜”,却也不无道理。什么“孔府家酒”、“苏东坡家酒”“红楼家酒”……文化已派生为“企业”,成为了企业的附庸,成为生财有道的借口,且是假冒骗人的勾当。而造福企业的文化,除了被利用,被扭曲,被铜臭玷污外,有谁会给予真正的重视呢?
    慈禧动用海军军费建造颐和园,固然罪在不赦,却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世界级的名圆,为当今创下了颇丰的收入。清代无论怎么腐败,毕竟还有一部《红楼梦》。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他耗尽人力物力为自己建造的寝陵,成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人的骄傲。骄奢淫逸的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至今仍在造福人类……。名胜古迹也罢、食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也罢,不论在当时的行为是善还是恶,却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可是我们除了在历史文化遗产面前发思古之幽情,发古人死人的横财之外,又创造了些什么呢?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把祖宗们埋在地下的东西挖出来毁掉或者卖掉。难怪许多人“恨不生逢盛唐时”。
    如我之类,“院子”尚可追思。但对于下一代的城市人来讲,“院子”将会成为一个完全陌生的名词。
    我们失落的又何止是院子,——山林毁坏,河流污染,无处不在的垃圾,不堪嘈杂的白天与夜晚,没有丝毫生活情趣的生活和浮躁不堪的心态。
喂饱了肚子却丢掉了精神。物欲已使我们沦入低等动物的边缘。
    与此相比,古人何其幸运!
    “院子”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注释是:“房屋前后用墙和栅栏围起来的空地。”这样的注释其实不够详尽。老北京的四合院、大杂院是院子,单元楼的前后空地是院子,但只有属于那种单独一户、仅供家人活动的院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院子。

                                          发表1999年发表于《山西文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