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写博客完全出于偶然。前年底,著名话剧演员郑榕老先生的女公子,曾在中央电视台做节目主持人的白鹤女士先建立了她的博客,并向我推荐新浪的界面做得好看,加照片方便,而且速度也不慢等优点。我一试,真是这样,就开通了新浪的博客。
我最初是从外甥女那里知道博客的。沿着她的足迹,我在博客网开通了最早的博客。那是三年前的事,美国与中国之间的网速比现在慢许多,博客更是如此,所以也不曾想在国内的网站写博客。然而,由于对网络的严密管理,国内亲友看不见我的博客。这自然影响我写博客的兴致,所以那个博客很快就被晾在那里了。
我年少时断断续续地写过八年日记,编过一些未完成的故事。在很长一段岁月里,我梦想做一个游吟诗人,至少是一个码字的人。后来,我在弱冠之年离家远行,而且越走越远,再也没有回去。游是游了,吟却不再。我的青年时代在八十年代末嘎然而止,此后有十多年,我很少再有码字的愿望。至于码过的字,在近二十次搬家的旅途里多有散失,只有三个写诗的笔记本和一些纸片一直留在箱底。起初写博客的动机之一,就是想把这点库存整理一下,以免丢失得再多。不过更主要的动机大概是,在经历多年沉默之后,我觉得可以开口说话了。
我是自以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实际上更多时候仅仅是有所不为而已。因此,我很少决定做什么事,不过一旦决定下来,即使出于偶然,也会持续许久。今天是我到新浪一周年的日子,这一年里共登出一百二十多个原创主贴,平均三日一贴。我想,既然曾经在网上下棋都坚持了五年,我大约还会这样一直写下去吧。
此时此刻,我觉得恢复了码字的习惯真是很开心的事。虽然一向说话不加思索,但出自对文字的尊重与敏感,我总是写得很认真。我的文字,一半是自娱,一半是写给亲友。新浪的读者,多半来自故国,他们留下的痕迹,隐隐约约地让我感受到与故国的某种联系。博客本是一个既属于私人又公共开放的空间,这一年里难忘的欣喜是,在博客上,在网络间邂逅了几位十分谈得来的朋友。网上的朋友,更使人体会到“远在天涯,近如咫尺”的涵义。有的朋友,已在秋日的下午共品清茗;有的朋友,曾于咖啡屋的郁香中欢谈片夕。有几位尚无暇见面,却已在电话和电脑上长谈;更多是虽然只留下片言只语,却已在彼此的文字里淡淡地感动。
检点旧作,在四分之一世纪前曾写过一首诗寄回故国。当年的朋友,已和岁月同样遥远,纵然偶尔想起,却彼此久已成为过客,只有那时的心情保留在文字里。虽然我不会再那么激动,那么夸张,但这份心情,却是既变又不变的。文字的相通,是人生最可珍惜的交流之一。把这篇短短的感言和这首旧作,送给远方的朋友,其余的话,还是尽在不言中吧。
致远方的朋友(1982年10月)
一
曾经有过一只小木筏
泊在思想的港湾里
永远没有出发
曾经有过一朵杜鹃花
生在市街的墙缝里
永远没有说话
二
罗盘已经指向遗忘
水手的眼睛
还在注视梦的天涯
三
要是有过一阵明亮的风
礁石也会开口
落魄的街灯
会组成一束冲向黑夜的火把
可是......
大地多么空旷
死神披着月光的纱
四
帆,已浸透晚霞的鲜血
是远航的挥手
还是无望的挣扎
五
含着热泪
我回过头去
走进秋风肃杀
今夜
不论你冲过去了
还是化作白色浪花
我都要等待
尽管
不会有一个回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