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存个人记忆

(2006-03-24 05:54:03)
分类: 此刻我博故我在(随笔散文)

    我上学的时候学的是历史,却喜欢诗与小说。人到中年工作后,完全和历史无关,反而更爱读历史了。越读史书越觉得历史无论个人生平还是重要事件,其真相都是很难接近的,需要研究史料,还需要怀疑精神,那种穿透纸背读到文字后意涵的还原能力。

    从科举时代起,我们的教育就建立在思想一元化和思维两分法之上。人们在受教育时被灌了很多忠奸好坏黑白正反的先入判断后,会不会离真相更远呢?非此即彼结论先行的普遍存在,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传统里缺少本体论与逻辑学的探索,而通俗化了的道德伦理千余年来印到了潜意识里呢?

 

    文史哲并非科学,所谓社会科学应限于社会学经济学这些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学科。这一认知好象远未成为常识。即便是基于坚实的实验或运算数据的所谓科学答案,也不是绝对的,而以某种初始条件或假设为起点。在还不能批判独断论的年月,我们这几代中的部分人开始怀疑是否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凖的真理。如今很多人会同意绝对真理的不存在,然而真理的相对性还往往让自觉有信仰的人听着不舒服。

    我更倾向于人文学科启迪观念并提供看个人与社会的视角,这里没有结论,只有诠释。诠释也许有很多种,而每种又可能出自多元的视角。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注,不可避免地牵涉价值判断而又以价值判断本身为关注对象。是不是我们更应寻求接近真相而非真理或判断呢?说白一点,是不是我们需要经常怀疑那些我们稍不留神就以为理所当然的道理,那些我们听父母师友说了几次就信以为真的事情呢?

 

    我们有官修史书的传统,关于有选择性的记载,怀疑精神与还原能力就更为必要。我们又有忽略个体存在的传统,关于鲜为人知的个人思想,大时代中的个人命运的叙述就更有意义。然而,我们可能正面临另一种危机:我们在遗忘而这个全权的商业化时代也在鼓励遗忘。这种遗忘是功利的,有选择的,而遗忘本身又促进了功利化的进程。

    陈染说得很好:“在我们集体健忘或者集体规避的所有表象后边,存在着一个宏大的模糊云,我们能否站得更高一些,看到那些不正常。它是混沌学,而混沌学无处不在”我想集体健忘后的混沌学多少源于对权势的恐惧。恐惧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种进了潜意识里。这一情形是由多重历史原因积成,非此文可论及。我读史书不免有感:我们活得好艰难。今日之前的上一次太平盛世,怕要远溯到贞观年间了。生存之不易,使人心怀戒惧。戒惧防备之心,使人失去天真和勇气,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更不要说宽容;使人世故练达,工于算计,趋福避祸本是人之本能;于是我们见到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的老猾俏皮,或如历尽文化和语言的创伤后的老猾粗鄙。

 

    陈染是一位被称为“个人化写作”的作家,就好像她只关注私人空间似的。其实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本来就既该外于却也不可能摆脱其生活的时空。一个人的关注本来就既包括个人的空间与尊严,言说与沉默的权利;也覆盖社会的幻境或真相,喧嚣或静寂的选择。我觉得保存内心记忆的意思就是,一个人既要回顾自己的隐密世界,走出人群性谎言与假象;也要凝视过往苍茫尘世,领悟个体在天地之间时间过程里的瞬息感受。也许,一个人在走入内心时,也看到了人生的背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