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饶的惠南农村(东行散记之四)

(2010-08-01 20:19:45)
标签:

丁炳昌

樊云芳

名记者

好朋友

杂谈

分类: 我的天空和星星

      富饶的惠南农村(东行散记之四)

过去,我去过上海很多次,但都没踏足过上海郊区农村。这次去探望我们的 老朋友,光明日报名记者丁炳昌、樊云芳夫妇,得有机会了解今日浦东的“三农”。

丁樊两口子就住在浦东惠南镇下的一个村子里,樊云芳的祖上住这,有处房基,他们在原房基础上建成和村里其他人家差不多的三层楼,建筑面积约400平米。

我们是晚饭后被老丁带车接到家里的,夜晚看不清外面的景物面貌。小车一直开到他家楼前,笑容灿烂、乐观豪爽的中国新闻界著名记者樊云芳,还有他们家的小狗都十分热情地欢迎起我们。我先环视了他们家的一楼,就感叹起来,这么舒适的房子是我之前想不到的。随即他们把我和妻子带上三楼,让我们住这,他们说三楼的五间房就是招待朋友的。灯明、房洁,宽敞、安静。然后到有楼餐厅,老丁切了一个大西瓜,我一尝,好甜呀!这是多年来我吃到的最甜的西瓜,在新疆、海南、甘肃、湖北和我们老家都没吃过这么好的西瓜。我问这是哪里产的?云芳说:就是我们门前地里长的。她告诉我们,瓜农都是安徽农民,为了保证瓜好,他们每年都要转地,因为一块地连年种的瓜是不甜的。这真是个好知识,大秘密!

丁炳昌、樊云芳是文革前考入复旦大学的,文化革命初被分配到山西雁北农村,上海人落户雁北农村,在当时也有巨大的落差。但他们太有才了,几年后丁炳昌被调到太原日报社,樊云芳进了县委宣传部,之后双双被选调到光明日报社,1983年他们调到光明日报驻湖北记者站,从此我们认识了。他们在湖北工作多年,采写了许多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报道,尤其是樊云芳在山西就报道出了在全国叫得很响知识分子的典型栾茀。湖北的领导人和教育、新闻界、知识界对他们两口子评价是很高的,他们在武汉有很多朋友。我们吃了西瓜就在一起聊天,他们问了很多人的情况,我知道的都一一告诉了他们。我告诉说,你们现在的住房比关广富书记、王重农部长这些省级老领导住得都好。“是吧?”云芳告诉我们,他们是全村住房最一般的,并说明天带我们到村里转转。

第二天老早我就起了床,站在三楼凉台看景色:近处平展的田野布满了白色朔料大棚,有人正挑着西瓜出棚,还有大片绿色果园,整齐的鱼塘。这里的村居相对集中,各家基本上都是三层别墅楼,四层就很少见,但设计和外装修都很讲究,不像别的地方一味求大,堆砖堆瓦,毫无看相。

早饭后,云芳带我们在村里转,云芳从小在上海市区长大,并不认得多少村里人,但村里人似乎都认识她和老丁,知道他们是北京的大记者。我们在村里水泥路上左顾右盼,目不暇接,没想到在一个乡下有这么多高级别墅楼院。云芳说这都是本地农民家的。可是我们没遇上几个本村农民,倒是在路边遇到几个拔草的年轻妇女,一听却是四川口音。云芳告诉我们,本地农民基本都不种地干传统农活了,中青年都在市区工作,大部分干建筑装修,在家的老人妇女也就是守院子,打牌、带孩子,田里干活的都是外地农民。土地很便宜地出租给大户或农业社,农民却是外地来这里打工或租种的。

惠南镇这地方,没有旱灾、涝灾、风灾,土质都像松辽平原的黑土地,种什么都长得好。真是一块富饶的土地。我以为这里的农民可以说无忧无虑,云芳的一个亲戚却对我说:“有啊!我们老百姓都怕上头搞政绩新农村,把大伙好不容易建起来的房给拆了重建,天天都担惊受怕哟!”

 

富饶的惠南农村(东行散记之四)                            大棚下种的是非常甜美的大西瓜富饶的惠南农村(东行散记之四)                          这是惠南农村农民们精美的三层洋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