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作海提高了家乡的知名度
(2010-05-21 18:08:49)
标签:
赵作海冤案知名度杂谈 |
分类: 我的文集 |
前天,我到武昌一水果摊买水果,听到摊主夫妇一口河南口音,便问他们是河南哪个县的?摊主说:“知道被冤枉的‘杀人犯’赵作海吗?我们就是赵作海那个县的。”我说“商丘柘城”!他们说:“对,对”。
记忆中原,老家河南。说实在的,从前我在军队工作时,河南很多地方都去过,商丘我曾去过两次,但这个柘城我却没一点印象,连柘城这个名字都不记得,还是农民赵作海的冤案被媒体大量报道后才知道河南有个柘城县。于是我产生了个怪想法,除了应认真反思赵作海冤案的教训之外,不知道现今都非常重视提高本地知名度,制造名人效应的地方官员会不会觉得赵作海给柘城知名度作出的贡献,哪怕是歪打正着,哪怕是孬名?
反正是柘城从此名声大振了。如同贵州瓮安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都使这两个知名度不算高的小县经过群体事件在全国乃至海外杨足了名。但是歪名要知道在信息如泥石流前冲后压的当今时代,许多新闻和新闻人物都会是昙花一现。然而社会史又显示,要巩固和保持某人某地的知名度,往往借助民间文艺作品,如“窦娥冤”,“苏三起解”等。如此一来,便可警示后人,流传百代。尽管现今是个高度功利兑现的时代,但也很难说具有深厚民间传统的中原地区, 社会上就没有作稗史的,为百年后而写作、而编剧的。反正我就知道我家乡豫西地区就不乏不为出书扬名,只为道人间真情,告知子孙后代而默默写小书,编小曲,弄成豫剧,自娱自唱的闲士。所以说,很有可能就像今天唱“开封有个包青天”,百年后豫东大地会流传一出戏,戏文中有句“柘城有个赵作海,他的冤情深似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