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乡村碎见碎闻
(
2006年8月于河南省偃师市寺沟村)
*粮贩子开农用车上门收购,小麦0.7元人民币一斤,以0.72卖到国家粮食收购站。
*粮贩子以土豆换小麦,一斤2两土豆换一斤小麦。
*桃树、梨树等果树木材(湿材),上门收购价一斤0.07元。此材送城里烤鸭店做烤鸭用。送到洛阳、郑州的烤鸭店,每斤果材可赚0.02元到0.03元。
*农家安装闭路电视,每家每年交收视费100元。
*自来水每吨1.8元。
*俄罗斯黑麦一斤两元。此麦产量较低,农民基本不卖,多用于自己吃,做成面条尤其好吃,再是用于城乡送礼。做成黑麦面包供不应求。洛阳郑州已有食品厂、面包店盯上这里的黑麦。乡、村干部说,有大订单才引导号召农民普种。
*我老家所在的乡和村,人均有一亩地。本村人一半旱地,一半水浇地。风调雨顺没大灾害,平均一亩地收入五六百斤小麦。种小麦一亩地产值400元左右五,但化肥、种子,请人用拖拉机耕地、收割脱粒,一亩地开支得花200多元,农民一亩地麦子收入也就是100多元。加上秋季种粮,一年一亩地净收入也不过200多元。相当于进城打10天工。所以农民不把种地当主业,种地图得是自己能吃个新鲜粮食。
*重地不赚钱,农民既不愿丢弃土地,也不肯在土地上下大功夫,一般不多施农家肥,因为运输太劳累,成本高,就连年施化肥。过去农村的粪便垃圾是宝,现在成了包袱,所以环境卫生变差,这些年粮食产量高,一靠化肥,二靠种子,市科技局局长告诉我,偃师小麦最高亩产可达1,800斤,主要是种子好。但农民仍然把田地视为命根子,视为生活的基本保障和最后的退路。
*我们老家所在村4,200多口人,有近30家私人企业,主要是机械加工、制鞋业、还有孵种鸡的,再就是运输业。本村跑运输的大吨位载重汽车120多台,整天在外跑运输。10多年来司机死亡六人,致伤致残10多人。全村有300人在本村私企上班,私企均实行计件工资。在乡村的私企普遍没有工会组织,也不办理人身安全保险,一旦出了工伤事故,私企主给工人些人情补助,主要靠自己解决。但很少发生劳企纠纷。全村在外打工300多人,加上经常在外做小生意的,这部分人和打工者加起来约占全村青壮年劳力的一半。
*本村几乎家家养狗,且多是近似警犬一类的品种狗,不是传统上的土狗。农民养狗主要是为了看门防偷盗。但狗都不圈,也不打狂犬疫苗,到处野跑,咬人的事时有发生。据乡卫生院院长说,从去年6月至今年6月,全乡被狗咬到乡卫生院打防疫针的有240多人。偃师至今没发现狂犬病,然而多数人都有防狂犬病意识。打防狂犬病针,全疗程共五针,需要145元。
*本乡卫生院前些年因严重亏损(医生每月只能领80元工资)而跨掉,这几年又恢复。本乡卫生院在册职工32人,实际在岗22人。其他10人在册不领工资,另谋生路去了。目前乡卫生院的经费全靠自筹,仍比较艰难,现在院长月工资在千元左右浮动。其本是以药养医。这里药费虽然比国家物价部门规定的还底,但农民还是嫌贵。院长说,药本身并不贵,但只要实行以药养医,药费就降下来。乡镇卫生院主要看普通常见病。能做阑尾炎手术,这个手术麻醉加手术费、住院费,一个病员需千元左右。卫生院大量是接生任务。本乡卫生院已有x光透视、B超(黑白)等先进设备,是贷款买的。
*现在,村民小组(原来生产队)这一级已名存实亡。但没人敢宣布撤销。村干部说,有些情况还需要小组长提供,如计划外孕。有时村里召开全村大会,村民小组长还得催叫一下人。但除换届选举现在村里很少召开全体大会,也开不起来。村民小组长依然享受比一般村民多种二三亩地的待遇。不当组长就得把多种的地交给新任村民小组长种,但有的人不当组长了地也不交,拿他没法。
*农村中老年人如今还一直习惯于叫乡政府为“公社”,叫村民委员会为“大队”。在他们看来,这些基本是一码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