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手帕情结

(2012-04-26 23:34:13)
标签:

杂谈

手帕又称手巾、手绢、鲛绡等等。自古有之,不少名篇佳句中时有提及。汉乐府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的“阿女默无声,手巾掩口啼”之句,说的就是它。无名氏《翫江亭》第一折:“再将来纱罗紵丝三十疋,权为手帕,休嫌轻微也。”另有宋朝著名诗人陆游在沈园偶遇唐婉后作的《红酥手》中道:“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尤为甚之,词中的“鲛绡”即指手绢。

想来,这一方素帕可为世间有情男女带来了多么纯美的爱情神话啊!若是哪位公子相中了哪位女子,而这位女子也中意了那位公子,不期而遇,四目相视,女子便绯红了面,低了头,手腕轻抬,手帕便轻掩了半张脸,上演一番“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画面。若想继续发展,裙袂轻提,柳肢细摆,一块香帕轻飘在脚前,拾起的人只怕从此也就丢了魂。远的不说,只说近代30年代旧上海的女子,着一袭华丽的旗袍,指尖在斜襟间随手一拎,那绢帕带着淡脂香如轻风拂面出现在男人的眼前,万般风情随着时光的流逝亦成永恒,留下的都是手帕在人们生活、心灵乃至生命中的印迹。

而我对于手帕的印迹更多来源于母亲。母亲常常说起和父亲谈恋爱时,由于物质的贫乏,父亲连一块手帕都没买给她。那个年代,在母亲眼里,一块手帕是极好的定情信物。到了70年代,家里有了很多条手帕,方形的手帕,花色极其淡雅。上学前,母亲都会将手帕折叠成小豆腐块,在我们的兜里放上一块。当时在农村,大多孩子直接用衣袖在鼻子前一蹭而过。她仍然执拗的把我们收拾的干净清爽,有别于村里的孩子。那时,最好的手绢大都产自上海、江浙一带,有丝质的,有棉质的,大多都是素雅小花或仕女图,而男士手帕则多是沉稳的深蓝色或啡色的方格图案,规格比女士手帕略大一些。对于兜里的手帕,我当时只是觉得好看,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我不怎么流鼻涕,所以每天放学回家,手帕依然保持良好的原形。弟弟太小,自已不会用,他的肩头永远用别针别着一块手帕,以备在他吃饭时从嘴巴里溢出的汤汁和饭粒能及时地被接住。

而母亲的手帕情结,这仅仅只是开始。她将当年的遗憾变本加厉地在我和姐姐头顶上进行了弥补。姐姐小时候一头乌黑的长发,人又长的漂亮,所以母亲每天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姐姐的长发上,给她辫两条好看的长辫,或是用好看的手帕或头绳扎成“铁梅辫”。而我头发稀松,典型的营养不良,也就成天扎马尾的份。母亲将不同颜色和花形的手帕折成蝴蝶结,但一定是崭新的(因为崭新的是浸过浆汁的,利于造型),开始在我头顶演绎另一番风景。虽然得到老师和许多下乡知青的夸奖,我也觉得她们只是和母亲一样出于对手帕的喜爱,并不是对我的赞美,但是我小小的心灵依然扑满了蝴蝶,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而真正对手帕有了新的认识,是吃出来的。小时候,能吃上一顿肉是件奢侈的事情。每次奶奶走亲戚,都是我们翘首期盼的日子。因为等到天黑回来时,她总是变魔术般从手帕里变出一包肉来,只要她每次一打开手帕,我们姐弟三人眼里就会发“绿光”,口水泛滥。那时,只觉得手帕是多么的神奇,不仅可以擦鼻涕,还可以有肉吃,而我们完全忽视了身后奶奶和母亲眼里的泪花。

如今,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日益加快,市面上手帕早已销声匿迹,用手帕扎头发和包肉的日子也不复存在了。原生态的手帕完全被人们丢弃,在生活中渐渐隐退。代替手帕的是一次性易耗品--纸巾。我们也随处可见一些女孩子化完妆、擦完嘴,抹把汗,随手一抽,兰花指一弹,也就成了风中的纸屑了。但母亲始终坚持用手帕,认为既环保,又舒适。她从面料铺里买回各种不同颜色的棉纱布,然后裁成手帕大小,缝制成一块块柔软而轻薄的手帕,让我们随身携带,以备流汗搁在后背防止着凉咳嗽,远比搁一条毛巾舒服的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能够理解母亲的手帕情结,她不只是怀念一块手帕而已,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人生磨难的沉淀,表现出的是在纷扰劳碌的生活中,始终保有的纯净和美好的内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玩哈占卜
后一篇:记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