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暖心打造真文艺《当不掉的记忆》颠覆我的微电影观
我对微电影一直存在很大的成见。微电影刚红火起来那阵,出于好奇,也慕名看过一些,基本上是越来越反感:剧本无聊,表演僵硬,制作敷衍,毫无内涵可言,还经常打情色擦边球来吸引眼球,倒足了胃口,从此发誓不浪费这个时间。所以,当朋友一开始推荐我看这部《当不掉的记忆》时,我也心存万般抵触,不过此君的电影品味一向令我高山仰止,再加上影片的时长只有11分钟,我心想,就破个例吧。
带着这种完成任务的心情打开电影,却没想到,第一个场景一出现,便激起了我的好感。看不到一分钟,我已经在心里默默惊叹:我的天,这哪是印象里粗制滥造的微电影啊,完全是顶级文艺大片的制作规格!工整流畅的镜头语言,清新沉稳的表演风格,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还有那令人陶醉的旧时代氛围,加上不徐不疾的粤语旁白时而响起,更添文艺质感,如果不点明,我一定会相信自己是在看另一部《天水围的日与夜》、《岁月神偷》那样讲述小人物与大时代情怀的香港文艺片。
随着故事进展,我完全被吸引住了。既为父子深情的故事所深深触动,也无时不在心中为美轮美奂的场景布置击节叫好。随着两个时代的交错叙述,往事的尘埃被一点点拂去,记忆的真相得到了还原,那一段逝去的父子情也通过一个跨越了18年光阴的金士顿U盘,得到了永久的珍藏。到了结尾,望着那一辆叮叮车载着父亲的音容笑貌,缓缓驶向远方的时候,我这个看过无数悲情电影、自诩泪腺相当坚强的人,竟然眼眶中也涌动了热泪。
看完影片,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发消息感谢那个朋友,让我在这个心情烦躁的午后,能意外通过一段细腻感人的影像获得心灵的洗礼。第二件事,我上网搜索了该片的幕后资讯——我实在是太想了解,能打造如此出色作品的团队,他们到底有什么来头,为什么我竟然闻所未闻?在搜索引擎上一通敲打后,得到结果的我直笑自己太后知后觉。原来那个承担了关键线索的U盘已经给出了答案:《当不掉的记忆》是继去年的《记忆月台》之后,第二部由金士顿制作的以“记忆”为主线的微电影。
金士顿将该系列作品命名为记忆电影,非常贴切,丝毫没有卖弄概念之嫌。影片中的故事跨度长达18年,通过双线平行讲述,传递出一份往事已逝、记忆永存的感伤情怀,靠记忆维系起的沧桑历史感,足以催人泪下;另一方面,我还从幕后花絮了解到,剧组为了重现90年代的西环街头,耗费上百个小时,动员两百人次以上,共用了上万片的瓷砖和上千片的高级建材,效果的确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建筑材质和门窗样式、空调外机、墙上的张贴画、广告纸上的信息和电话号码、门牌号、旧杂志、店铺招牌、指路牌、路灯、街道和电车轨道,无处不以假乱真。在当地居住过的香港观众看到这一段,应该会有时光倒流记忆重现的错觉吧。那辆怀旧的叮叮车,是剧组完全从无到有打造,并靠50人手推行驶,光是那梦幻般的短短几秒钟,就拍了足足36小时。而那个至关重要的金士顿U盘,剧组也周致地采用了一款较为“古老”的型号,其貌不扬的外表更烘托了时代感。有人说,数码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变得淡薄,但本片证明,数码产品绝不是冷冰冰无人情的物事,它也能串联起跨越18年、阴阳两隔的父子情。
目前很多耗资不菲的顶级华语大片,经常被观众一眼看出破绽,出现那个年代还没发明的手机、汽车,甚至古装片里出现直升机,直叫人啼笑皆非。而《当不掉的记忆》却通过一丝不苟的制作态度,让我叹为观止,并一举改变了我对微电影的成见。
观影: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2MjM0NTM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