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会有疗效吗?
文/董盼盼
有一句话说:不要看广告,要看疗效。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广告。广告大同小异,但疗效却迥然不同。要我说,广告要看,疗效更要看,广告是认知,疗效是实践,就像相亲似的总得先见面再相处,进而决定是非你不要还是非诚勿扰。商品打广告屡见不鲜不足为奇,但近几年来很多的地区为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大搞“印象”系列,前有张艺谋的这印象那印象的好不热闹,近有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又将横空出世,而对于这种新兴的旅游景点开发模式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和思考,主要是针对印象系列所产生的“疗效”。
说起印象系列这张很多地方花重金打造的文化名片就不得不提前段时间湖南一副市长实名发帖炮轰张艺谋的印象演出。而他给出的几大理由大致是:投资高回报小;跟风现象严重;演出形式乏善可陈。据说张艺谋很多时候都只是名义上的导演,我觉得这就像拍影视剧似的,翻拍的一般不如原版的好看,第二部大都比第一部难看。张艺谋的印象系列在一开始肯定是成功的,不然也不会掀起这样一股热潮,好比他的电影,由颇受好评《红高粱》的水平渐渐做到了嬉笑怒骂《三枪》的水准,那么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究竟会做成他引以为豪的《霸王别姬》的水平,还是东施效颦的《无极》的水准呢?
首先在投资上,《希夷之大理》堪称是绝对的大手笔,投资高达两亿多。这就和票房一样,如果投资两亿,最后取得了五亿的票房,那还赚了三亿;若最后取得了几千万的票房,那也就亏大了。虽然地方政府都不差钱,但这毕竟是人民群众的纳税钱,高投资能有高回报吗,对于这个疑问我想无论是陈凯歌还是大理政府心里都不一定有底,也不会太过于担心。正是因为这是第一次,陈凯歌也应该会像张艺谋那样以后还会有很多次,不会自毁招牌。再者作为国内A级的黄金旅游胜地云南大理凭着悠久的历史、多元的民族、奇异的自然风貌、独特的人文环境也有它自身的魅力。就看陈凯歌的《希夷之大理》能不能为大理的发展带动更多的GDP吧。
其次陈凯歌自己表示,没有别人的路可以走,要走只能走自己的路。很显然,这句话时针对张艺谋的印象系列说的,题外话的涵义就是别人走的路不一定好,我能走的更好。这场注定会贴上陈凯歌的标签而区别于张艺谋的书签的演出自有它值得让人期待的新奇。《希夷之大理》故事原型来自于大理的古老传说“望夫云”,这个故事在大理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故事中的美丽痴情的公主是作品中最为重要的角色,陈凯歌启用的却是一群年轻的新人演员,这与以往陈凯歌的电影中非大牌不用有了很大的差别,经过陈凯歌的调教不知还会不会再现张国荣、章子怡、孙红雷等人的辉煌呢,这也成为演出之后的一大话题。从已经曝光的效果图来看,陈凯歌这次主打“视觉系”,把大理山山水水的美丽打造的十分玄妙。
“视之不见名曰希,听而不闻名曰夷”“无色名曰希,无声名曰夷”“外安之离体,名曰希夷”,陈凯歌最大的优势无疑是他年轻时在云南生活过的经历,现在的他想必更想用超豪华超震撼的演出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才华。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东西能否和云南少数民族的大理风情、生活习惯、文化、特色等结合起来时至关重要的。如果一场演出只是一座超豪华的空中楼阁的话,再漂亮也势必会坍塌下来。而各个旅游景点地区大都想用导演的名气+大型的演出来获得收益,只是跟风而不根据自身情况而定的话也只会适得其反。如果这样的话,陈凯歌还真不如认认真真的拍自己的电影,大理政府不如好好的把亿万人民币用于改善遏制大理旅游发展最棘手的交通和不合理开发上面,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各地重金打造印象系列的可持续发展也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在街上买回一条鱼,对妻子说:“你现在烧这条鱼,我去看电影,看完我回来,咱们一起吃晚饭。”妻子要和他一起去看电影,他说:“你在家做饭吧,我看完后,给你讲电影的内容。”说罢,扬长而去。他看完电影,回家嚷着要吃鱼,妻子说:鱼我已经吃了,现在,我给你讲讲鱼的味道......”不吃鱼就不会知道鱼的味道。陈凯歌《希夷之大理》也只有等到它的庐山真面目揭开以后亲自看了才知道,这场标榜为推动大理旅游经济的大戏有没有疗效,我们拭目以待。
联系方式:邮箱: www.dpp.com@qq.com QQ:305303610(注明事由) MS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