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情感与情感美
(2018-12-13 16:43:31)
标签:
美的情感情感美阅读获得美学著作阅读与体验 |
分类: 校园·通信 |
美的情感与情感美——不能只通过阅读获得
M.T.:
这月6日来函收存,已仔细读过。因来信次日开始连续两天有课程,当时只好短函告诉你改日再复,于是写现在的邮件就拖了几天。
大处讲,来函主要涉及两类问题:情感及精神的美感;如何阅读、如何在阅读中体验美感。先简单、直接地回答第二类问题所包含的几个常规问题。
肖邦、贝多芬的作品都可以听,王羲之《兰亭序》也可以读。但目前想从阅读《生命是什么》(当然不是薛定谔的那部《生命是什么》)、《中国通史》(傅乐成)等书籍来寻求美学价值或美感,那就太过牵强,甚至有点儿强迫症的味道了。
举一个不太确切的例子,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但宪法不可能提供解决邻里纠纷的具体方案,也不会涉及何人能当公务员的具体标准。宪法只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但不能直接解决任何具体的问题。
你在思考问题时是否陷入偏狭与急功近利之中了呢?
寒假计划你得有个自己的纲目,这与你的兴趣爱好、近期和长期目标有关,你得提出一个蓝本供讨论,而不是我为你界定范围和尺度。
宗白华、李泽厚、徐复观、李泽厚都可以读,但现阶段集中读这么多狭义上的所谓美学书籍并非好的方案。如果还要同时囫囵吞枣地再读美学译著,无疑会致胃胀腹痛。
再来看第一类问题,我试着谈一谈我的看法。
是否是主观,要从考虑问题的层面也即在广义的“语境”内来分辨。例如对于一件具体的事例或一幅实在的画作评价,甚至是对“痛苦”的理解,你可以认为这里面的情感是主观的。然而,这样的主观也仍然是早期经历和学习的积累,而非与生俱来的“遗传”能力。所谓主观的情感,若不是基于很深厚的生活体验,又哪里能在事物和环境中表现、表达出来呢。
我以为,在提高到美学层面来考虑情感时,实际上已经是具有很高层次的情感的宣泄了。若换用通俗的话来说,怀有此类情感的人,在记忆深处应该储备有足够丰富的经历情景和充分够用的“标准”判例,以促其即时地“突然暴发”出对美的感受。文学和艺术创作过程是这样的,具有较高人文修养(不一定具有高学历)的人在欣赏作品、视见现实场景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的,甚至评论者在评论作品和事件时也仍然是这样的。
我想,在任何书籍中都不可能得到针对这些问题的现成的、普适的解答或结论。这正是你“随着阅读的增加,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我找不着头绪”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无法用开出书单以供阅读后即刻解决你的困惑或问题。
我想,你已经明白了我的意思——仅仅阅读美学专著是不够的。
以下离开你的具体问题再作稍微深入的讨论。
你的情感体验已经有所积累,这是来自生活中的体验,且限于亲情交流的成分为主,而更为广泛的社会交流带来的体验应该说还很不丰富。艺术作品(绘画、戏剧、曲艺、音乐等)和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散文笔记、小说故事、文学批评、漫画杂文、论辩演说等)携带有大量的情感信息和美的表达,欣赏阅读间所得到的或感受到的情感与美的信息、价值,当然都要依了自身的经验(体验)和价值观来作判定。
仅只依靠阅读来学习美学,至多可以获得生硬的概念和空洞的教条,实用时只能套用这些成法。只有积累了相当宽泛的知识、并在现实中积累了相当厚实的体验(还要用心体验),方可在阅读与积累美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经历了顿悟之后的强烈的美感意识。在积累广博知识和享受生活体验的过程中,如果能并行地阅读一些美学理论书籍,可能会加快提升美感意识、促进美学理念的形成;反之,在阅读美学理论著作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意识地、理性地注意生活的阅历和体验,也会从变更了先后次序的渠道中增强并提高系统的美感理念。
若要更加白话,仅就你的问题来说,你得必须大量补充广博的知识(广义概念上的知识),包括数学、科学、技术书籍,少不了各类文学艺术作品,还有哲学、思想文献,更不能忽视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感受。我想,这个过程是长期的甚至要坚持一生。
不是说先体验生活、积累其它知识后再阅读美学理论,也不是说只要阅读而不要生活体验和学习积累。而是两方面都不可或缺,亦不可割裂。
我也不能为你或帮助你制定一个阅读和体验的计划,因为这是一项追求,大凡追求都要需要长期付出才会渐生效益。若一定要提一点具体可操作的建议,那就是要在生活中随时运用阅读得来的理论去分析所见所闻所遇,又在阅读过程中经常忆起或留意经历过的场景和作品情节。
或许这样讲下去就会起相反作用了,我通常很担心年轻人会简单地将他人的话或书中的概念当作教条来用。所有的观点都是在一定条件(语境)下成立(或不成立)的,我们之间的对话,特别是我说过的一些看法或观点,是因你的观点和问题引起的;或者说我的解释或看法,只是在某个角度上针对你的陈述的回答,不可生硬地套用在所有层面的问题上。
我在上一邮件里陈述了我的一个基本观点——美的认识和标准基本上根基于自然。但这有间接和直接之分,对景物的评价可谓直接,而对人体和人的精神美的欣赏则是间接地与自然相关联。所以,你不可以画地为牢来讨论人的精神情感到底如何与自然有联系。
人的进化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所有的生物也都是如此。那个鸡与蛋的问题其实是个伪问题——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因为它把鸡和蛋都视为突然出现的了,这无宁说是在挑战进化论。由此,人的情感、对美的感受也是在生物体(人)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若不考虑这个过程而只认当前、现实,那么在现实中,人对美的认识和感受、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情感、精神的认识(包括情感美、精神美)和形成,则与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观(如何看待客观世界,如何与自然、社会及他人交流或合作)等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然而,人终究是自然的产物,人的思维和意识也因自然人的出现和存在而呈现,最终还是取决于动态(特例是静态)的平衡、稳定、对称、和谐、守恒、变换,即使有局部或微小的破缺,也仍然是另一种形式的对称与稳衡!
痛苦与幸福是相辅相成的,在统计学意义上,不可能只有幸福而没有痛苦。
两性的真正的爱情是痛苦的,因为那是一份极高赋予的责任与承担;但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爱情的痛苦才能真正体验到爱情的幸福。对血缘亲人的爱(情)同样具有这样的两种体验,以至于你在挂念亲人时总是想到不好的情况,有痛苦也有幸福。而当爱扩展至其他人、甚至达到萍水相逢的路人,则是满怀的高尚才可支撑的。
战争涉及到很多人,它会毁掉很多家庭,也能毁掉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明与历史,但战争体裁的作品依然能让人欣赏到美。你可以用心地去阅读伟大的《战争与和平》。
爱、爱情,还有战争,这是所有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永恒的体裁、内容和价值,人们借助于这类作品传播道理、思想、启示和教化,但都少不了对美的欣赏。悲喜剧情、爱恨情愁、摧枯拉朽、狼烟烽火、毁灭重生、宁静致远、物极必反、戏剧人生、生机遗憾……,全都是美的源泉与表现,毫无例外地维持了某种意义和约束条件的平衡与反转——这正是(还是)自然(社会)的基本法则。
让我来小结一下以上我的观点:现实地谈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情感美和精神美,并不与对称和谐之美存在对立或割裂,与我上次函件中的观点亦无矛盾,但没有必要牵强解释;不宜单纯从美学理论书籍中学习和接受美学训练,应先期或同时扩大知识、经验和感悟。
是否解决了或部分解决了你的困惑与问题,你大概一时难以明确给出答案。
“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将会延续很久,尽管每次的问题会有所不同,但肯定是越来越深刻的问题。如果这样的状态长期存在,那必定是在持续地进步。
冬天的感觉渐浓,校园又到考试季节。即唱
冬之美曲!
附学生来信
老师:
自老师《来自生活的美的感受》回信后,我又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困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找寻其他相关的书,看是否可从中寻到启发,然而随着阅读的增加,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我找不着头绪。
首先阐明那个困惑――美的范畴内,如何去看待人的情感?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寓有强烈情感,此外它一定是顺从自然中的定律的(比如肖邦的《夜曲》,贝多芬的《命运》,再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等等)。事实上我已经把人的情感、精神和自然规律作为对立面分开来看,这是不是也可以看做主观与客观的对立?通过这个问题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我以为人的情感是主观的,这种主观的情感何以见出美?我们说善是美的,这是不是可以表明符合或高于道德意义的情感是作为社会中美的一种准则,是有规律的?人类情感中的美、精神中的美到底是什么?
上周六看了王立铭的《生命是什么》,更觉得生命的神奇,人类思维、意识、情感的神奇。人是如何来的,此书讲解得已很清楚,但微观上还存在许多未解的地方,不过王立铭很明确地表示这些秘密都是可以解开的,它们有潜在的原理,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我想这和老师的观点相一致(但这个认知是否超越人类的认知范围,现在不得而知)。以这个观点为立足点,那么我们所认为美的事物(自然存在或人为创造),是不是都是自然美的体现?它们满足美的根本标准――和谐、平衡、对称、稳定、法则?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我这个想法老师认为何如?(挖掘一下的话,这里还暗含了另一个问题:人的思维、意识真的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受我们自己控制的吗?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不要去思考比较好,不然可能就丧失活下去的意义了)
问题先告一段落,我想说点别的。寒假马上就要到了,我害怕一回家就变颓废懒惰,浪费宝贵时间,所以想请老师帮我制定一个寒假计划,约束我继续学习与思考。
以下是我自己定的书单:宗白华《美学散步》、李泽厚《美的历程》、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李泽厚刘纲《中国美学史》、傅乐成《中国通史》。我自己找的这些都是国内的(前四本是周宪的《美学是什么》中提及的,最后的一本是老师推荐的),国外的书无法辨别好坏,所以需要请老师帮我甄别一下好坏与是否适合这个阶段的我。
谨颂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