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献简介——《尔雅》
(2018-08-12 21:09:26)
标签:
尔雅经典文献训诂第一部词典郭璞 |
分类: 沙龙-博雅读书沙龙 |
经典文献简介之一
尔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以训释字、词为主的训诂学专著,也是第一部脱离具体语境训释语词意义、并按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纂的词典。“训诂”即从《尔雅》的释诂、释训两个篇名而得。《尔雅》以先秦语词为对象通释语义,包括用标准语释方言词语、用当代语释古语及用常用语释难僻词语三种类型。
《尔雅》继承了战国中期萌芽的词义类聚和比较研究方法和成果,汇聚了先秦文献训释的大量资料,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随文释义的训释材料,按同训的原则汇集起来,展示了词与词之间的意义关系。因而,《尔雅》是研究先秦文献语言的入门书。
唐初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550~630)在《经典释文》中解释书名“尔雅”为“近正”。唐初另一位经学家、训诂学家颜师古(581~645)注:“尔雅,近正也,言诏辞雅正而深厚也。”“尔”意为近;“雅”意为正,此处则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都合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尔雅》有三卷二十篇,流传至今有十九篇,收词语4300多,分为2091个条目。
《尔雅》的体例,王国维有“释雅以俗,释古以今”之说。王力认为,前三篇与后十六篇有显著区别,形成两种释义方法(或分两大类)。所释内容十分详备,使这部训诂学专著具有了百科全书的性质。
释诂、释言、释训等三篇为一类,主要训释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将同义词并列给出总的解释。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释亲以下十六篇为一大类,将百科名词按意义归纳为人文关系、建筑器物、天文地理、植物和动物五部分,每部分包括若干篇目并按不同内容划分若干小类,再作分类训释。如“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
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四篇解释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名称。如释亲篇分父族、母党、妻党、婚姻四个细目;释畜包括马、牛、羊、狗、鸡、六畜等六个细目。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五篇为解释天文地理的词语。
释草、释木以下七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
以下按《尔雅》的篇目顺序各举一例供读者欣赏:
释诂:如、適、之、嫁、徂、逝,往也;
释言:克,能也;
释训:明明、斤斤,察也。
释亲: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宫:门侧之堂谓之塾。
释器: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释乐:大鼓谓之鼖,小者谓之应。
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释地:墳莫大于河墳。
释丘: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
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
释水: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释木: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
释鱼:鲲,鱼子。
释鸟:舒雁,鹅。舒凫,鹜。
释兽:罴,如熊,黄白文。
释畜:狗四尺为獒。
《尔雅》在中国语言学和词书史上占有显著地位,其首创的编纂体例对后世辞书影响很大,并为后世百科词典所承袭。后人模仿《尔雅》写出一系列含“雅”的辞书,如《小尔雅》、《广雅》、《骈雅》、《通雅》、《别雅》等,而研究雅书亦成为一门“雅学”。
《尔雅》与《说文解字》、《方言》、《释书》共同构成汉代小学主架,到宋代,《尔雅》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不是经,而是一部词典,借助这部词典可以阅读古籍、研究古代词汇。
《尔雅》文字古朴,不易被人看懂,因而历代都有校注和研究者。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注本是晋代郭璞(276~324)的《尔雅注》,据考已遭后人删节。《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采用的是郭本和北宋邢昺的《尔雅疏》。
郭璞,字景纯,东晋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和博物学家,研究和注解《尔雅》历经十八年。此外,郭璞还曾注释《山海经》、《方言》、《穆天子传》等。
《尔雅》后七篇分类录有590多种动、植物,因郭璞的研究和注解,成为历代研究本草的重要参考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丰富各种知识,还可借以了解古代的自然和社会状况。唐以后,所有大型本草著作,都沿用郭璞的方法配有动、植物插图。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宋代的《证类本草》为蓝本,而后者大量吸收了《尔雅注》的成果。
《尔雅》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未载作者姓名。有人认为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所作,后经孔子及其弟子增补;郑玄认为它是孔子或门徒所著。
《尔雅》所用资料,部分来自战国时代文献,如《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中提及的动物如狻麑(狮子),战国以前不能见到,故《尔雅》成书上限不早于战国。汉文帝时设《尔雅》博士,到汉武帝时已经出现犍为文学的《尔雅注》,则《尔雅》成书下限不晚于西汉初年。
现代多数学者认为《尔雅》渊源很古,最初成书当在战国末年,最后成书于汉初。另据近人黄侃(1886~1935)考证,“雅” 是 “夏”的借字,因而他断定《尔雅》是诸夏人的言论,为经典的常用语,《尔雅》的释词为训诂的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