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续

(2018-03-22 10:04:36)
标签: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

分类: 政策文件再解析

3.高品质畜产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按照我国人均猪肉消费达到欧盟消费水平预测,到2020年生猪缺口2.3亿头;按人均消费牛肉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预测,牛肉消费将增加300万吨,和牛、安格斯等高端牛肉需求量增加15万吨,肉制品市场容量将保持15%左右增长。2015年我省生产加工畜产品销售额461.9亿元,近10年产品销售年均增速15%,在“两牛一猪”带动下,未来5年年均增长预计在15%左右,到2020年,黑龙江畜产品销售额预计达到950亿元以上。

http://gkml.dbw.cn/UploadFiles/image/20170111/20170111171029_0326.png

  从供给角度看,2015年底,我省共有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02户,形成了以大众肉联、大庄园肉业、宾西肉业、皓月食品、阿妈牧场、龙江元盛以及雨润集团、双汇、金锣等龙头企业,打造出大众肉联、秋林里道斯、正阳楼等中华老字号品牌,拥有大庄园、秋林、哈肉联、希波、雪山来客、宾西等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只要提高企业的精深加工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大幅提高高品质畜产品的市场供给率。

  (2)发展思路和目标。

  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速冻肉制品、休闲熟食制品、餐厨用肉制品以及谷物与肉蛋奶混制食品,加快发展皮毛骨血等综合利用产品,到2020年,全省高品质畜产品产业争取形成80万吨高中低档牛肉(其中,和牛等高档牛肉加工能力5万吨)、200万吨猪肉的年生产加工能力,整个产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

  (3)重点任务。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转变传统肉食生产观念,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扩大冷链加工、小包装部位加工和半成品加工等,转型生产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加快发展以肉类为原料的和谷物与蛋奶混制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旅游食品,用做精肉制品延伸产品价值链。支持发展畜禽骨、血、脏器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利用俄罗斯海水淡水鱼类和本省资源,发展鱼类加工。鼓励企业采用特色环保、使用便捷的包装,突出包装设计的品牌理念、产品特性和消费特点。大力发展对俄猪肉出口基地,采用俄罗斯和欧洲质量标准生产加工猪肉,提升出口能力,力争年出口10万吨。

http://gkml.dbw.cn/UploadFiles/image/20170111/20170111171105_4527.png

  4.特色饮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酒、饮料、瓶装水等饮品的需求能力不断增强,对质量、营养成分、品种、口感、外观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酒、饮料市场上高档白酒、葡萄(蓝莓)酒、纯天然果汁饮品、功能饮料需求旺盛,啤酒、瓶装饮用水销量较为稳定,对能够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纯粮酿造白啤、黑啤等啤酒品种需求增多,低端白酒、碳酸饮料需求下降。在国内消费者消费意愿升级的产品中,酒类排前列,纯粮固态酒不断上升。预计未来5-10年,有机白酒、纯粮啤酒、功能性饮料等需求将持续增长。2015年我省生产的白酒、啤酒、果酒饮料、矿泉水等饮品销售额319亿元。近5年黑龙江省饮品销售年均增速在10.2%,未来5年年均增长预计可在12%左右,到2020年,饮品实现销售额将达到550亿元以上。

http://gkml.dbw.cn/UploadFiles/image/20170111/20170111171127_4230.png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的农田、山地、林地资源和特殊气候条件,粮食品质高,优质矿泉水资源富集,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众多,为黑龙江省酿酒业及饮料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我省是酒类生产大省,1900年,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和酒精厂就诞生在哈尔滨,我省是为数不多的能同时生产四大香型白酒的省份,有10个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7个品牌获中华老字号,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企业48户,酒类制造企业102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亿元。尤其是白酒产量由2006年全国的17位上升至去年的第8位。

  (2)发展思路和目标。

  充分利用我省五谷杂粮、天然矿泉水、野生浆果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纯粮白酒、清香型高端纯粮白酒、蓝莓酒、保健酒和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啤酒品种,做大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和苏打水,加快发展传统格瓦斯饮料、优质特色野生浆果饮料、生态粮蔬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具有一定功能性的饮料。到2020年,特色饮品产业实现增加值140亿元。

  (3)重点任务。

  依托重点企业,在提升现有系列产品品质基础上,支持发展传统工艺酿造纯粮啤酒,适度生产黑啤、白啤、矿泉啤酒、咖啡啤酒等口感指标特色化、差异性、能够引导消费潮流的产品。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五大连池、健龙、北大荒等合资合作,整合火山矿泉生产企业,做大五大连池矿泉品牌。加大我省食用酒精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产能利用率。鼓励北大仓、富裕、花园、玉泉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省内白酒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积极抢占省外市场。抓住果酒饮品消费需求空间的市场潜在机会,重点研发生产具有我省特色的葡萄酒、蓝莓冰酒、药酒等系列产品。依托秋林、双蓝、北极冰、超越等自有品牌重点企业和可口可乐、娃哈哈、汇源、百事可乐等落户我省的大型饮料企业,发展绿色原生态饮品、健康饮品、功能饮品和休闲饮品。支持企业采用生物技术,应用酶解工艺、超微粉碎工艺、乳化均质工艺、压榨工艺、提取工艺等制造技术和灌装、包装、智能管理等成熟成果,改进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制造水平,培育高端、特色饮品。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努力打造一批价值链较长的龙头企业。

http://gkml.dbw.cn/UploadFiles/image/20170111/20170111171159_6708.png

  5.森林食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森林食品以其原生态、绿色、无污染、健康营养的特性,符合现代人民对高端食品的需求标准,在国内国外十分受欢迎,市场空间巨大。我省森林食品更受青睐,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加工黑木耳、平菇、羊肚蘑、松茸等食用菌销售量为345万吨,蕨菜、桔梗、刺嫩芽等山野菜销售量为4.1万吨,干果、坚果等林果销售量为10.2万吨,销售额达311亿元;林下养殖及加工产业销售额达90亿元。“十三五”期间,森林食品销售量将有加快增长。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2125万公顷,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的潜在资源量。全省现有宏泰松籽、北货郎、宝宇雪猪、越橘庄园、可新食品、黑森、黑宝、蓝谷等森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41户,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

  (2)发展思路。

  进一步提高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坚果等野生山野食品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开展森林鹿、兔驯养和林下猪、鸡、鸭、鹅的精深加工。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提高森林食品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精品化,努力打造一批森林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将黑龙江打造成为北方最大的森林食品加工基地。

  (3)重点任务。

  食用菌产业,支持黑森、黑尊、北货郎、北奇神、富林、尚林、北味等龙头企业,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以高品质黑木耳、香菇、松杉灵芝、北虫草、羊肚蘑、猴头菇、毛尖蘑等中高端菌类为突破口,开发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

  林果产业,支持黑森、顺风、中盟、宏泰、长乐山等龙头企业,积极引入饮料大企业,建设一批产业链长、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支持发展气调库项目,发展以蓝莓、红树莓、蓝靛果、沙棘、花楸生产加工为代表的有机饮料等浆果产业;开发红松子、大榛子、核桃为原料的坚果仁、油、粉、酱、壳、膜等高附加值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提高坚果综合利用水平。

  山野菜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加工生产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各种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等产品的大型企业,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以黑森、伊春汇源、伊春绿源、丰林山野菜等企业为重点,开发即食、干燥、冻干、速冻等系列产品。依托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设森林野菜研发中心,在传统盐渍、清水保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丰富产品多样性。

  林下养殖及加工利用产业,以黑森、黑宝、宝宇、饶蜂、尚志猪、庆德鹿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企业建设和提档升级,增加鹿等森林野生动物驯化养殖、森林猪、森林鸡、鸭、鹅、林蛙、蜜蜂等林下养殖产品附加值、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扩大寒地森林猪等地理标识产品知名度,支持伊春宝宇、尚志、庆安、森工森林猪全程可追溯生产加工体系建设,支持迎春黑蜂公司蜂产品等打造中国高端品牌,争创2—3个全国知名品牌。

http://gkml.dbw.cn/UploadFiles/image/20170111/20170111171223_7822.png

  (三)推进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

  1.发展思路。

  针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的营销渠道建设需求,做好整体食品品牌形象推介,组织开展好绿博会等展会,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全国性批发大市场、交易中心、旗舰店、品牌连锁店等传统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营销新模式,统筹推进现有电商销售平台和农业电商平台建设运营,并做好配套的仓储物流和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等建设,扩大绿色食品销售。

  2.重点任务。

  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整体推介。积极搭建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平台。“十三五”时期,省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黑龙江国际绿博会暨哈尔滨世界农博会,全年组织参加港、澳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全国各类食品展会10次以上,全面宣传、推介、洽谈、对接食品产业合作机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利用中央、境外和我省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三微一端”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和品牌整体形象宣传,每年组织一次我最喜欢的龙江食品品牌评比活动,提高社会对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认可度。积极引导各企业协会,特别是乳业协会牵头同行业联合,共同对消费者进行营养、安全宣传,共同提倡使用我省国产优质绿色食品。

  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销售。高度重视基于“互联网+”的新营销方式,支持品牌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与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广泛开展合作,鼓励开设专页网店。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微商,加快推广社群微商、C2B模式微商,采取“熟人经济”的社会化营销模式,促进食品销售。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绿色食品官网、绿食代、绿色农产品展销网、龙江大米网、北大荒购物网、生态龙江、黑森商城、龙广云绿、惠丰通村网等本土食品电商平台经营规模,配合品牌产品销售,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物流配送的便捷性、快捷性,保障产品品质。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网络销售对接,选择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通过突出功能诉求、改善包装、降低单品重量加快开发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产品品类,扩大网络销售。借助“互联网+”种植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点对点营销、集团定制和个人定制营销、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网上专卖营销、特殊地理标识营销、种植环境远距离视频体验式营销等营销新模式,提高价值链,使我省绿色(有机)食品更好地体现生态化优势和价值。

  加快绿色食品批发交易中心建设,完成绿色食品交易中心的增资扩股,扩大经营规模,完善产品交易、建立线上线下自有营销网络平台、完善统一配送渠道等功能,加快建立商品交易中心和期货市场,着力将交易中心打造成国家权威性绿色食品交易基地及价格发布平台。完成华南城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博览城一期、二期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和批发中心。依托我省各类种植养殖产业基地布局,建设一批重点行业区域性批发中心。加快哈尔滨农业博览中心建设,打造国内知名农业展销中心。

  加强营销网点建设,到2020年末,依托“北大荒”“黑森”“地道龙江”“寒地黑土”等品牌,在全国建设的旗舰店和品牌连锁店分别达到300家和5000家,建立和完善运营管理模式和分销渠道,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经营水平。加强省绿色食品交易中心供应平台建设,为全国绿色食品旗舰店、连锁店搞好货物配送服务。实现北京农展馆、黑龙江绿色食品精品馆及已认证的绿色食品专卖店规范化经营。

  加快食品物流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大型第三方食品物流企业,整合粮食批发市场和大型粮食购销企业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粮食物流集团。鼓励各类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力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大中型城市,依托高品质谷物食品、高品质乳制品、高品质畜产品等大企业,推动一批运转高效、跨区域经营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分别建设黑龙江绿色食品仓储物流中心,支撑建成运行的旗舰店、品牌连锁店和各类网络销售平台运营。同时,抓好食品销售和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带动我省绿色食品销售。

http://gkml.dbw.cn/UploadFiles/image/20170111/20170111171247_6056.png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食品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1.投资政策。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省工业投资基金、省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范围。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覆盖区域广的食品交易市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业、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林区接替产业等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基金申报范围。鼓励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食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争取国家PPP政策支持和省PPP融资支持基金方面给予倾斜。

  2.财税政策。加大统筹现有专项资金力度,重点用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品牌培育、产业项目建设、质量监管等。对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省内食品企业,按省有关政策给予补助支持。对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和生猪、肉牛养殖基地,进行财政补贴。落实好现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3.土地政策。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保护耕地,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向重点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项目倾斜,支持重点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建设。

  4.人才政策。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及专业高校优势,定向培养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营销领域的专业人才。组织食品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企业和种植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培训手段,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管理等方面开展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开展同业交流培训,定期组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组织邀请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来我省讲课交流。实施黑龙江绿色食品企业家三年培育计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层次食品产业领军人才、急需人才,鼓励重点企业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

  (二)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

  1.集中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建设。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报告》,明确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梳理重点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招商项目册,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并有针对性开展好招商引资活动。确定一批具有科技含量和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纳入“十三五”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集中推进一批省重点绿色食品产业项目。

  2.做强做大行业龙头企业。支持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培育全产业链食品龙头企业,实现原料-生产-销售产业链条的全程可控、可追溯。鼓励乳品、大米、饮品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国内外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主导或参与我省行业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乳制品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3.培育整合绿色食品大品牌。利用绿色食品产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我省重点品牌产品支持力度。按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商标(品牌)使用许可规范指引(试行)》,推进绿色食品生产或营销企业,把地理标志、品牌和品种有机结合,通过产权股权重组、企业合约、特许经营等方式打造10—20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品牌。在肉类、酒类、饮料和乳品加工行业探索开展省级同类优质产品加注统一标识专项行动,与国际标准衔接、严格入门标准、明确退出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价认证平台合约授权使用,集中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和集体商标。积极引导我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组织等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培育8—10户企业争创省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并申报中国质量奖。

  4.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集中推进省重点和专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做强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扶持力度,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

  (三)加快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组织制修订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探索发布重点工业产品原料供应标准,规范和带动上游种植、养殖业根据地域种植养殖条件生产专业化品种,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鼓励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制定或使用高于行业标准的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养殖标准,实行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加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强对基地环境和产品抽检,建立“退出”机制。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研究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技术标准和考核细则,提升示范区创建质量和水平。

  2.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各类安全检测服务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追溯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加强企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全省食品行业开展诚信企业评价认证、企业质量承诺工作,将高品质谷物食品、高品质乳制品、高品质畜产品和特色饮品等食品企业全部纳入诚信档案信息管理,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部门实现共享。

  3.加强食品市场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地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重点加强乳、酒、肉、饮料等食品的抽检检测频次。加大绿色食品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侵犯食品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产品标签标识等违法行为。做好省政府组织和参加省内外绿色食品展会产品现场质量检测,做好质量安全宣传。对绿色食品旗舰店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对检测结果不合格食品不得列为供货渠道。

  (四)建立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1.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转。利用现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开放性共用技术实验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参与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给予专项补助。开展重点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环境、加工环境、原料品质、产品营养、农药残留、口感、技术路径等数据检测及比较分析,把我省绿色食品优势的内涵、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科学依据分析透彻,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品牌打造、促进宣传营销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重大食品技术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生物加工、安全生产、食品原料安全处理、食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研究。利用我省玉米、马铃薯原料优势,采用微生物发酵、分子生物学、高效分离和提取等技术开展新型变性淀粉、淀粉糖类、多种氨基酸、有机酸(酮、醇)及特殊用途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研究。组织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在水稻、玉米、大豆和主要经济作物方面开展常规育种和定向育种,开展作物绿色生产技术研究。继续开展奶牛、肉牛、猪的品种改良和培育。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与服务计划,梳理已成熟的食品和农产品深度研究成果以及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成果,对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支持。

  (五)加强金融和资本支撑体系建设。

  1.支持食品企业直接融资。做好进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的绿色食品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加大力度挖掘培育更多优质绿色食品产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促进食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发行各类债券,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鼓励食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

  2.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长期、大额、低息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食品生产企业和产业基地的贷款信贷规模。利用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对食品产业项目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服务食品产业发展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

  3.完善融资担保机制。鼓励全省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大力发展食品产业融资担保业务。支持黑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北大荒担保公司、佳木斯金成农村金融服务公司等做大做强。

  4.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进银行与涉农服务企业合作,探索并全面铺开“银行+担保+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为种植基地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活体畜禽抵押贷款,引导银行扩大奶牛、肉牛等抵押贷款,破解养殖基地建设融资难题。推进商标专营权质押担保。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放在突出位置,做好区域总体和专项规划与食品规划的衔接。发挥省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抓好规划重大项目跟踪推进、协调政府资金投入、落实产业政策等重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落实好规划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根据规划重点,完善食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分会机构和职能,发挥政府和企业界、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

  (二)营造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舆论氛围。建立以各级宣传部门总牵头,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宣传,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挖掘产业发展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上下营造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统计数据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检测、定期评估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公布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开展食品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跟踪。

  附件:“十三五”期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汇总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