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兔子怪杰
兔子怪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897
  • 关注人气: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呼兰区经济概况

(2016-10-10 15:03:38)
标签:

呼兰区经济概况

分类: 基本要义需掌握
经  济
发布时间:2016-01-15

[经济总量]  2004年,呼兰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63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2.7%。第一产业增加值182328万元,增长11.5%;第二产业增加值396975万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83705万元,增长12.9%。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3%、47.0%、32.7%。其中工业贡献率为63.4%。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945.230.9调整为21.146.032.9
    2005
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9556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第一产业增加值205132万元,增长9.1%;第二产业增加值467033万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增加值323397万元,增长11.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7.2%、52.9%、29.9%。其中工业贡献率为44.6%。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146.032.9调整为20.646.932.5
    2006
年,经济总量提升,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全年实现呼兰区生产总值109329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3.3%,增幅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230418万元,增长9.2%;第二产业增加值485338万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377539万元,增长10.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6.9% 、55.1%、28.0%。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8.4%。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742.735.6调整为21.144.434.5
    2007
年,经济总量提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9629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幅低于上年同期1.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增加值263353万元,增长9.5%;第二产业增加值565113万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467824万元,增长13.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6%、40.1.3%、40.3%。其中工业贡献率为31.9%。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1.144.434.5调整为20.343.636.1
    2008
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1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66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亿元,增长15.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0.3.0%、41.5%和38.2%。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0.343.636.1调整为20.343.43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4491元,比上年增长12.5%。
    2009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4.6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3.4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6亿元,增长17.3%。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0.343.336.4调整为19.942.337.8
    2010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7.6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3.1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9.2亿元,增长14.7%。三次产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9.942.337.8调整为18.841.639.6。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0.1%、50.2%和39.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241元。
    2011
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4.7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2.1亿元,增长1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结构为18.843.038.2。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8%、53.2%和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8265元。
    2012
年,经济企稳回升,“保增长”成效明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坚持科学预警,不断加大调控力度,区域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到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7亿元,同比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动态调整到18.742.938.4

2013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7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4.7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6.9亿元,增长7.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6.1亿元,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为19.040.640.4。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3.6%、33.0%、53.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963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24.6亿元。

201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4.7亿元,比上年增长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8324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9.1亿元,增长7.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5亿元,增长6.3%。三次产业结构为19.4:39.6:41.0。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6%、39%、40.4%。

[财政收支 2004年,呼兰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338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770万元,比上年增长23.5%。
    2005
年,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全口径财政预算收入实现60088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704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2006
年,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6.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2%。财政支出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1%。
    2007
年,财政收入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8518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428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9%。财政支出9771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3%。
    2008
年,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11.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可比口径,下同),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4亿元,增长22.7%。财政总支出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5.6%,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5亿元,增长33.5%。
    2009
年,按区级财政体制,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33.8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0.40%,财政支出18.2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14.83%。
    2010
年,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2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5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4亿元,增长22.37%。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2亿元,增长30.19%。
    2011
年,全年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42.8亿元,比上年增长45.9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18亿元,增长31.84%。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9亿元,增长15.25%。
    2012
年,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9.8亿元,同比增长25.8%;区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01亿元,同比增长16%。全区财政收入完成了全年预算,公共财政的收入合计215737万元,支出合计为208207万元,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

2013年,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2.6亿元,增长12.9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7亿元,增长9.1%。主体税种中,营业税1.9亿元,增长7.2%;企业所得税0.5亿元,减少26.8%;增值税0.96亿元,增长35.7%。

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8.9亿元,增长26.0%。其中教育、医疗卫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为5.4亿元、2.5亿元、2.0亿元,分别减少15.3%、增长13.8%和减少22.9%。

2014年,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4.7亿元,增长9.13%。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1亿元,增长6.1%。主体税种中,营业税2.4亿元,增长29%;企业所得税0.7亿元,增长25.1%;增值税1.1亿元,增长11.7%。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6.8亿元,减少7.4%。其中教育、医疗卫生、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为6亿元、3亿元和1.8亿元,分别增长11.1%、增长16.2%和下降1.1%。

[ ]  2004年,呼兰农业经济稳中有升。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910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其中农业总产值148517万元,增长9.7%;林业总产值3391万元,增长6.0%;牧业总产值206313万元,增长15.0%;渔业总产值8708万元,增长9.7%。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30020公顷。其中玉米75929公顷,比上年增长0.5%;大豆36010公顷,增长2.9%;水稻8948公顷,增长57.7%。粮食总产150348万斤,比上年增长22.2%。其中玉米109390万斤,增长8.1%;大豆16460万斤,增长5.5%;水稻14696万斤,增长83%。全区大牲畜总头数75123头,比上年减少4.2%。其中黄牛50258头,增长1.0%;奶牛18088头,增长52.7%;全区猪存栏231638头,比上年减少25.6%;羊65876只,增长10.7%;家禽1052万只,减少13.1%。全年肉类总产值146848吨,增长17.9%。其中猪肉产量51620吨,增长28.0%。奶类产量30836吨,增长5.5%;禽蛋产量27913吨,减少21.7%。水产品产量7090吨,减少6.7%。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17万千瓦时,比上年减少4.6%;化肥投入(折纯)27406吨,增长3.6%;农村用电量7859万千瓦时,减少11.8%。全年共完成植树造林面积532公顷,封山育林760公顷。
    2005
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7198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农业总产值161547万元,增长5.5%;林业总产值3830万元,增长9.5%;牧业总产值237803万元,增长11.8%;渔业总产值9779万元,增长8.9%;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239万元,增长5.3%。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7%。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0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1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5%。在粮食作物中,玉米115万亩,比上年增长1.0%;大豆52.7万亩,比上年下降2.5%;水稻14.7万亩,比上年增长9.6%。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166242万斤,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玉米124787万斤,增长14.1%;大豆17504万斤,增长6.3%;水稻14763万斤,增长0.46%。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区生猪饲养量694409头;黄牛及肉牛饲养量90814头,增长6.5%;奶牛存栏20110头,增长11.2%,家禽饲养量5900万只,增长7.0%。肉类总产量156880吨,增长6.8%。其中猪肉产量52685吨,增长2.1%。牛肉产量5959吨,增长13.5%;禽肉产量97292吨,增长9.2%;奶类产量45047吨,增长46.1%;禽蛋产量28934吨,增长3.7%。水产品产量7600吨,增长7.2%。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2.6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化肥投入(折纯)27715吨,增长1.1%;农村用电量8670万千瓦时,增长10.3%。
    2006
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86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其中农业总产值181477万元,增长11.9%;林业总产值4302万元,增长12.4%;牧业总产值267115万元,增长13.0%;渔业总产值10984万元,增长12.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4745万元,增长12.4%。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7.0%,畜牧业在一产中占主导地位。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4.1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5.5%,所占比重比上年略有提高。在粮食作物中,玉米126.9万亩,比上年增加11.8万亩,增长10.3%;大豆44.6万亩,比上年减少8.5万亩,下降15.4%;水稻18.9万亩,比上年增加4.2万亩,增长29.2%。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170170万斤,比上年增长2.4%。其中玉米127535万斤,增长2.2%;大豆14008万斤,下降20.0%;水稻18981万斤,增长28.6%。畜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区生猪饲养量926164头,比上年同期增长33.4%;黄牛及肉牛饲养量106716头,增长17.5%;奶牛存栏20855头,增长3.7%;家禽饲养量达5606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53949吨;牛肉产量7097吨;禽肉产量91223吨;奶类产量50663吨;禽蛋产量26824吨。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5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57%;化肥(折纯)投入30253吨,比上年同期增长9.2%;农村用电量15508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13.5%。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2.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4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3%和4.9%。
    2007
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150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其中农业总产值199459万元,增长5.3%;林业总产值4731万元,增长5.2%;牧业总产值293533万元,增长5.2%;渔业总产值12071万元,增长5.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217万元,增长6.8%。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达57.0%,畜牧业在一产中占主导地位。种植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3.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8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95.4%,所占比重与上年持平。在粮食作物中,玉米133.5万亩,比上年增加6.6万亩,增长5.2%;大豆35.5万亩,比上年减少9.1万亩,下降20.4%;水稻21.0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增长11.1%。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量85.1万吨,与上年持平。其中玉米64.9万吨,增长1.9%;大豆3.9万吨,下降44.3%;水稻10.5万吨,增长11.0%。畜产品产量有升有下降。全区生猪饲养量813289头,比上年同期下降12.2%;黄牛及肉牛饲养量86125头,下降19.3%;奶牛存栏27295头,增长30.9%;家禽饲养量达3307万只, 下降41.0%。全年肉类总产量96904吨;牛肉产量4198吨;禽肉产量50410吨;奶类产量52134吨;禽蛋产量19252吨。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4.3万千瓦,比上年同期持平;化肥(折纯)投入29804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农村用电量9490万千瓦时,比上年同期增长-38.8%。劳务经济发展较快。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3%和25.0%。
    2008
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3.4万亩,比上年下降0.2%。全年粮食总产量93.6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水稻14.7万吨,增长39.7%;玉米68.1万吨,增长4.8%;大豆6.5万吨,增长65.4%;蔬菜产量15.9万吨,上涨109.2%。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稳步推进。全区牧业小区发展到20个,畜牧养殖专业户8005户。至年末,全区大牲畜存栏98983头,比上年增长7.0%。其中黄牛及肉牛61849头,增长5.8%;奶牛30423头,增长11.5%。生猪存栏354306头,家禽781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100117吨,增长3.3%;奶类产量71884吨,增长37.9%;禽蛋产量20496吨,增长6.5%;水产品产量6800吨。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至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35万千瓦时;化肥投入(折纯)35171吨,增长18.0%;农村用电量9820万千瓦时,增长3.5%。
    2009
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4亿元,同比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26.6亿元;林业产值0.6亿元;牧业产值38.9亿元;渔业产值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5.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5万亩,比上年增加3万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比重为95.964.04。粮食总产量18.7亿斤。牧业小区发展到116个。全区大牲畜存栏10万头,比上年增长2.0%。其中黄牛及肉牛存栏6.6万头;奶牛存栏2.9万头;生猪存栏34.9万头。全年肉类总产量11.4万吨,增长13.8%;奶类产量7.2万吨;禽蛋产量2.13万吨;水产品产量7000吨。农业机械总动力36.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7%;化肥投入(折纯)2.7万吨,增长3.7%;农村用电量1.2亿千瓦时,增长23.6%。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213亩,比上年增长一倍。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77个,绿色食品标志31个,有机食品标志37个。
    2010
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3亿元,比上年增长8%。其中农业产值29.3亿元;林业产值6944万元;牧业产值43.6亿元;渔业产值1.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7713万元。牧业产值占比重达57.1%。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6.1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5万亩。粮食总产量20.5亿斤,增长9.5%。全年肉、蛋、奶产量11.1万吨、2.3万吨、7.7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0%、10.0%、6.0%。全区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为10.1万头、35.9万头、1019.3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0.2%、2.9%、10.0%。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0%;化肥投入(折纯)2.7万吨,与上年持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44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1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18267公顷。全区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216.1万亩,比上年增长0.4%,全年生产总量51.9万吨。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37个,绿色食品标志31个,有机食品标志38个。
    2011
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8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农业产值34.7亿元;林业产值0.8亿元;牧业产值52.1亿元;渔业产值2.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亿元。牧业产值占比重达57.4%。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5.8万亩。粮食总产量21.9亿斤,比上年增长6.5%。全年肉、蛋、奶产量为12.7万吨、2.7万吨、9.5万吨,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3%、16.0%、24.4%。全区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为10.6万头、41.5万头、1134.5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5%、15.6%、11.3%。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7.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2%;化肥投入(折纯)3.9万吨,增44.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40公顷,节水灌溉面积1133公顷,实际灌溉面积21333公顷。全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213.5万亩,比上年增长2.4%,全年生产总量583.55万吨。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44个,绿色食品标志32个,有机食品标志38个。
    2012
年,坚持转型发展调结构,都市农业又有新进展。全区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7亿元,同比增长8.7%。粮食生产大灾之年获得大丰收,总产达到24.3亿斤,同比增长11.2%,增幅全市第一。落实“粮改菜”1万亩、“旱改水”6.8万亩,建成嘉德等4个标准化设施农业示范区和蒲井等3个万亩露地菜基地。新建、改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44家,种、养业规模经营比重分别达到34.5%、55%。呼兰区被农业部评为生猪养殖调出大区。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2家。购置大中型农机具300台(套)。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102家,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10家。
   2013
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1.2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农业产值43.7亿元,增长7.4%;林业产值1.0亿元,增长8.5%;牧业产值62.6亿元,增长6.8%;渔业产值2.7亿元,增长10.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亿元,增长9.0%。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14.5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1.8万亩。粮食总产量110.2万吨,增长7.5%。其中水稻18.8万吨,玉米86.2万吨,大豆0.5万吨。蔬菜12.7万吨,增长4.1%。

全区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为7.7万头、41.3万头、912.7万只。其中大牲畜减少14.4%,生猪持平,家禽减少26.2%。全年肉类产量12.2万吨,减少6.2%;禽蛋2.6万吨,与上年持平;奶类4.0万吨,减少42.0%。全年水产品产量6500吨。

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5.8万千瓦,增长4.3%;化肥投入(折纯)4.5万吨,增长7.1%。

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292万亩。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132个,绿色、有机食品标识67个。

 2014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0.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农业产值47.7亿元,增长7.7%;林业产值1.1亿元,增速持平;牧业产值67.2亿元,增长7.6%;渔业产值3亿元,增长4.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亿元,增长6.5%。

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16.4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6万亩。粮食总产量113.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水稻14.5万吨,玉米95万吨,大豆0.3万吨。蔬菜生产12.6万吨,与上年持平。

全区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为6.9万头、34.7万头、766.1万只。其中大牲畜减少10%,生猪减少16.0%,家禽减少16.1%。全年肉类产量11.6万吨,减少4.9%;禽蛋2.9万吨,增长13.1%;奶类3.9万吨,减少2.5%。全年水产品产量3650吨。

全年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和水产品面积)292万亩。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212个,绿色、有机食品标识67个。

[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呼兰区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35994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1373万元,增长24.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实现218567万元,增长21.8%。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35049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162万元,增长24.1%;规模以下工业完成总产值866331万元,增长21.8%。在全部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96960万元,重工业实现增加值62980万元。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2%,比上年减少3.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5783万元,同比增长93.2%;税金7645万元,同比增长56.0%。
    2005
年,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190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0020万元,增长18.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49001万元,增长12.6%。全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570026万元,同比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8949万元,增长19.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970077万元,增长12.5%。在全部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42340万元,重工业实现增加值76681万元。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9.58,比上年提高9.26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利税14991万元,同比增长31.6%,其中实现利润7287万元,同比增长26.0%;税金7703万元,同比增长0.8%。
    2006
年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趋势。全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185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51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4343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8%,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区规模工业实现利税4.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4%,其中地方规模工业实现利税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1%。
    2007
年,工业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趋势。全区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722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593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2763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4%。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到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2%。规模工业实现利税4.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6%,其中地方规模工业实现利税2.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一倍。
    2008
年,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3.3%。在规模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5.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5亿元,下降22.2%。主导产业增长较快。全区两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3.4亿元,占规上企业增加值比重79.3%。其中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3.7亿元,增长15.4%;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9.7亿元,增长17.9%。至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9亿元,比上年增长94.4%;实现利税4.9亿元,增长73.2%。建筑业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2.2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2.1亿元,安装工程产值0.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9492/人。
    2009
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长1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0亿元,增长18.2%。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增长14.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5亿元,增长48.2%,地方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增长19.6%。省属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增长7.2%。新产品产值2.65亿元,增长22.0%。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6亿元,增长22.17%,其中利润3.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4%。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区建筑业企业34户,完成总产值29.1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7.9亿元,同比增长26.5%。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同比增长22.4%。全区建筑业企业34户,完成总产值29.1亿元,同比增长31.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7.9亿元,同比增长26.5%。
    2010
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1亿元,增长29.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5.5亿元,增长32.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7亿元,增长26.7%;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增长57.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21.2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1.2%。其中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2.3亿元,增长19.4%;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8.9亿元,增长36.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3亿元,增长21.2%,其中利润4.1亿元,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1.5%。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比上年增长6.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7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7.6亿元,增长29.0%。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71086/人,比上年提高1593/人。
    2011
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1亿元,增长18.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3.4亿元,增长17.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0.8亿元,增长14.0%重工业实现增加值3.4亿元,增长53.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9.1亿元,增长13.8%,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79.2%。其中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增长5.8%;医药工业实现增加值7.9亿元,增长24.9%。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0.1亿元,增长40.6%,其中利润6.4亿元,增长54.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4.8%。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5%。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38户。
    2012
年,规上工业拉动作用增强,全区规模工业预计完成总产值90亿元,同比增长18%,工业增加值23.7亿元,增长18%。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主导地位的日益突出,工业园区的加快发展,确立了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受到房地产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缓慢。第三季度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397970万元,同比增长4.7%。

2013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2.5亿元,增长9.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84.6%;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上年增加34.2%,占15.4%。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7.2亿元,增长35.1%,其中利润10.1亿元,增长42.7%;税金7.1亿元,增长25.6%。亏损企业18个,亏损面36.7%,比上年上升了12.6%。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6亿元,增长3.5%。全区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43户,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8.24亿元。

2014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1.7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7.6亿元,增长10%,占规上工业增加值86.8%;重工业实现增加值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13.2%。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9.7亿元,增长14.3%,其中利润12.4亿元,增长22.2%;税金7.4亿元,增长3.2%。亏损企业16个,亏损面23.8%,比上年下降了12.9%。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4亿元,下降11.1%。全区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3户,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2.7亿元,下降26.6%。
   
[交通邮电业]  2004年,呼兰区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12499万元,比上年增长17.1%。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区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836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全年发送信函820360件,比上年减少17.2%;特快专递26075件,比上年增长23.8%。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500万元,减少5.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70667户,比上年增加37667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88388户,农村电话用户82279户。
    2005
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32622万元,比上年增长15.5%。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944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全年发送信函607197件,比上年下降26.6%;特快专递40642件,比上年增长55.9%。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628万元,增长17.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82060户,比上年增加1139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4735户,农村电话用户87325户。
    2006
年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820万元,比上年增长2.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93038户,比上年增长6.0%。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4399户,比上年增长10.2%;农村电话用户88639户,比上年增长1.5%。
    2007
年,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769万元,比上年下降0.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89143户,比上年下降2.0%。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01206户,比上年下降3.1%;农村电话用户87937户,比上年下降0.8%。
    2008
年,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货物运输总量382万吨。公路客运量384万人次。邮电通信业增长稳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211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28万元,增长1.0%;电信业务总量5783万元。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4.5万门;固定电话用户95061户;移动电话用户92243户;互联网用户16799户,其中宽带接入户16645户,增长52.6%。
    2009
年,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719万元,比上年增长12.0%;电信业务总量6079.5万元,增长5.1%。年末交换机总容量14.3万门,下降1.3%。固定电话用户12.4万户,下降34.0%,其中城市电话用户5.9万户,下降37.2%。移动电话用户16.4万户。互联网用户2.2万户,增长29.2%。宽带接入户2.2万户,增长30.0%。
    2010
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214.5万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总量384万人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64.3万元,下降20.4%;电信业务总量7546.8万元,增长24.1%。固定电话年末用户7.2万户,下降72.0%,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2万户,下降45.8%。国际互联网用户3万户(全部为宽带接入户)增长36.4%。
    2011
年,全年完成货物运输总量490万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总量570万人次。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5亿元,比上年增长54.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111.5万元; 电信业务总量1.3亿元,增长72.7%,固定电话年末用户9.5万户,增长4.27%,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4万户(全部为宽带接入户)增长33.3%。
    2012
年,推进呼兰区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造进程,按照年初计划,对呼兰至二八、呼兰至呼口湿地公园两条线路进行公交化改造。两条线路公交化改造后更新了10台车辆,缩短了发车时间、降低了票价,方便了广大群众出行,减轻了旅客负担,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合理的运力资源。

2013年,呼兰河客运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开通萧红故居至湿地公园旅游公交专线。全方位加强运输市场管理,净化运输市场环境、规范运输市场秩序,提供优质服务,保障广大运输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全年完成邮政通讯业务总量4.25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903万元,增长14.5%;电信业务总量4475万元,增长9.4%;联通业务总量1.2亿元,移动业务总量2.3亿元。

2014年,新建停车场3处,对14条主干道3万余平方米道路进行交通划线。建设农村公路综合养护中心一处。广泛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开展了“平安交通”、“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顿专项行动”等活动。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4367.5万元下降2.4%;联通业务总量1.3亿元。
    [金融业]  2004年,呼兰区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7096万元,比上年减少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4628万元,比上年增长9.8%;各项贷款余额413694万元,比上年减少4.7%。全区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4633万元,当年新增9500万元。全区拥有股票交易营业部一个,全年股票交易额2.4亿元;拥有股票投资者1260户。
    2005
年,金融保险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6466万元。其中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610万元,保险业实现增加值1856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945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42974万元,比上年减少17.1%。2006年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051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金融业运行稳健,存贷款稳步增加。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5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0.3亿元,比年初增加5亿元。
    2007
年,金融保险服务功能继续加强。全年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3902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9%。金融业运行稳健,存贷款稳步增加。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2002万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27826万元,比年初增加12.5亿元。
    2008
年,金融业运行平稳。至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6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亿元,比年初减少1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32亿元,减少10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6亿元,减少4亿元。
    2009
年,截止到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86.3亿元,比年初增19.1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58亿元,比年初增9.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50.9亿元,比年初增11.9亿元。在贷款中,短期贷款25.2亿元,减少7.5亿元;中长期贷款25.7亿元,增加19.4亿元。
    2010
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12.2亿元,比年初增加27.9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1.7亿元,比年初增加13.7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0.8亿元,比年初增加9.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4亿元,增加4.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1.4亿元,比年初增加5.7亿元。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5.7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17.9亿元,比年初增加4.1亿元。全区有证券经营机构1家。全年各类证券成交额22.9亿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22.6亿元。全股民开户数为1259户。
    2011
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下同)119.2亿元,比年初增加3.5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8.9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7.4亿元,比年初增加7.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1亿元,增加1.1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38.2亿元,比年初增加6.7亿元。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中,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2.7亿元,比年初增加4.5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23亿元,比年初增加7亿元。证券全区证券经营机构1家。全年各类证券成交额15.2亿元,其中股票基金交易额14.4亿元。全股民开户数969户。
    2012
年,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截止9月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4.3亿元,同比增长19%。各项贷款余额77.5亿元,增长13%。小额贷款公司8家,已为区内各类企业发放贷款3.2亿元。

2013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3.3亿元,比年初增加18.0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38.6亿元,增加3.1亿元,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18.7亿元,增加14.2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2.8亿元,比年初增加12.8亿元。短期贷款余额44.8亿元,增加9.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8.0亿元,增加3.2亿元。

2014年,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7.7亿元,比年初增加14.4亿元,其中单位存款余额35.9亿元,减少2.7亿元,个人存款余额135.8亿元,增加16.9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4.6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0.5亿元,增加15.7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4.2亿元,减少3.8亿元。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36.9亿元,比年初增加3亿元;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44亿元,增加8.1亿元。
   
[国内贸易 呼兰区城乡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4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全年实现增加值62470万元,比上年增长13.7%。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200万元,同比增长15.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11654万元,同比增长7.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68546万元,增长1.3%。在全部消费品中,吃的商品零售额74783万元,增长3.5%,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1.5%;穿的商品零售额43248万元,增长2.6%,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0%;用的商品零售额56042万元,增长7.5%,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1.1%。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7个,市场成交额173825万元。
    2005
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2180万元,比上年增长1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8498万元,比上年增长15.7%。消费结构趋势合理。在全部消费品中,吃的商品零售额84859万元,增长13.5%,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40.7%;穿的商品零售额51082万元,增长18.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5%;用的商品零售额64009万元,增长14.2%,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0.7%。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6个,市场成交额182225万元,比上年增长4.8%。
    2006
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全年实现增加值78356万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8%。消费结构趋势合理。在全部消费品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09004万元,增长16.0%,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1.1%;穿的商品零售额63917万元,增长12.7%,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1%;用的商品零售额83543万元,增长18.1%,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1.5%。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区拥有各类市场16个,市场成交额19.2亿元。
    2007
年,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全年实现增加值107212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341万元,比上年增长15.1%。消费结构趋势合理。在全部消费品中,吃的商品零售额126411万元,增长16.0%,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41.4%;穿的商品零售额73282万元,增长14.7%,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24.0%;用的商品零售额为96793万元,增长15.8%,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31.7%。
    2008
年,消费品市场继续扩大。全年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食品类增长22.2%;衣着类增长12.0%;用品类增长20.1%;金银珠宝类和日用品类增长20.2%。住宿和餐饮业快速增长。全年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23.5%。
    2009
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实现零售额5418万元,同比增长0.6%;非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43.6亿元,同比增长19.5%。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37.7亿元,同比增长18.9%;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3亿元,同比增长21.1%。全区商品交易市场10个。年成交额超500万元的商品交易市场4个,成交额2000万元。
    2010
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7.6亿元,增长19.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4.4亿元,增长18.5%。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4.1亿元,增长18.1%;零售业零售额40.2亿元,增长23.5%;住宿业零售额0.5亿元,增长19.2%;餐饮业零售额7.2亿元,增长21.2%。分类别看,衣着类和食品类增幅较大,分别增长28.0%和19.3%。全区商品交易市场6个,年成交额超千万元的商品交易市场3个,成交额3.7亿元。
    2011
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分地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4.4亿元,增长18.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7.0亿元,增长17.3%。分行业看,批发业和零售业零售额52.4亿元,增长18.3%;住宿业和餐饮业零售额9亿元,增长16.4%。
    2012
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70.7亿元,增长15.1%。服务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02.5亿元,同比增长10.5%。传统产业的稳定发展,商贸流通业新格局的形成,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新兴行业的异军突起,使服务业的比重逐年上升。

201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9.2亿元,增长14.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2.2亿元,增长14.1%。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6.2亿元,增长14.8%;零售业零售额63.2亿元,增长15.1%;住宿业零售额0.8亿元,增长11.4%;餐饮业零售额11.2亿元,增长12.0%。

2014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66.8亿元,增长12.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4.9亿元,增长12.1%。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额78.1亿元,增长12.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3.6亿元,增长13.4%。
   
[外经外易]  2004年,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233万美元,增长109.5%。其中进口总值367.2万美元,增长4.8%;出口总值2866万美元,增加140.2%。
    2005
年,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121.07万美元,增长7.57%。其中进口总值375.75万美元;出口总值3745.32万美元。
    2006
年,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5653.07万美元,增长37.17%,其中出口5390.13万美元,增长43.92%。
    2007
年,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5780.68万美元,增长2.26%,其中出口中5703.06万美元,增长5.81%。
    2009
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5145.9万美元(海关口径),同比下降19.6 %,其中出口总值5075.8万美元,同比下降19.7%;进口总值70.1万美元,同比下降5.3%。
    2010
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7093.7万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37.9%。其中出口总值6958.5万美元,增长37.1%;进口总值135.2万美元,增长92.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3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25%。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1个,比上年增长26.78 %;协议引进内资89.3亿元,下降0.8%;实际到位资金41.5亿元,增长47.0%,其中省外资金9.8 亿元,增长1.13倍。
    2011
年,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8213.14万美元(海关口径),比上年增长15.8%,其中出口总值8087.25万美元,增长16.2%;进口总值125.89万美元,下降6.9%。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4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全年引进内资项目41个;协议引进内资121.7亿元,增长36.0%;实际到位资金55.8亿元,增长34.0%,其中省外资金10.7亿元,增长8.9%。
    2012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887.5万美元(截至9月份),引进威凯洱、吉象隆、商信达、哈药总厂等内资项目2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9个。协议投资97.9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7.7亿元。

2013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1756.7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年引入内资项目77个;协议引进内资325.21亿元,增长81.0%;实际到位96.47亿元,增长33.7%,其中省外资金91.38亿元,增长127%。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853.3万美元,下降5.6%。其中出口4684.5万美元,下降7.1%;进口168.8万美元,增长68.2%。

2014年,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160.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5%。全年引入内资123.8亿元,增长28.4%。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474.4万美元,下降7.81%。其中出口4435.5万美元,下降5.32%;进口38.86万美元,下降77%。
   
[市场价格 2004年,呼兰区物价形势相对稳定,市场价格有所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3.4%,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2%,衣着类上升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下降0.4%,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居住类上升5.2%。
    2005
年,物价形势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略有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3%。其中食品类价格上升1.9%;烟酒及用品类上升0.3%;衣着类上升0.1%;交通和通信类上升0.7%;居住类上升4.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与上年持平。
    2006
年,物价形势相对稳定,市场价格略有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7%。在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1%;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2%;衣着类上涨0.3%;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8%;居住类上涨4.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2%。
    2007
年,物价涨幅较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9%。在八大类商品中,食品类价格上涨9.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3%;衣着类上涨1.4%;交通和通信类上涨2.2%;居住类上涨5.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5%;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上涨0.3%。
    2008
年,消费价格涨幅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8,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7.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9%、衣着类上涨1.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2%、交通和通信类下降3.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保持平衡、居住类上涨5.6%。
    2009
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6,比上年同期上升0.6%。其中烟酒及用品类价格上升2.5%、衣着类价格上升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升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上升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升1.6%、用品居住类价格上升2.7%、食品类价格下降0.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2010
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4,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5.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0%;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5%;衣着类上涨1.5%。
    2011
年,区物价监管部门加大督查力度,提升物价监管水平,有效制止了3月份食盐抢购及涨价现象;组织了全区明码标价商业企业200余户,打击了价格欺诈,促进了市场公平竞争;实现了呼兰区供热与哈市的并轨,商服供热价格下降。
    2012
年,在物价监管方面,完成呼兰区污水处理费征收的前期工作,组织召开了听证会。初步理顺了出租车价格及通乡交通运价协调机制。继续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有效开展了涉农价格与收费专项检查、物业收费专项检查及市场不正当价格行为专项检查三个大型检查活动,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依法处理。

2013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亿元,增长14.1%。

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7亿元,增长12.7%。
   
[利民开发区经济]  2004年,利民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平稳增长,全年实现总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工业总产值54亿元,同比增长20%,出口创汇2900万美元,同比增长81%,全口径税收收入实现1.7296亿元,同比增长14.4%。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
年,利民开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总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28.7%。实现税收总额2.13亿元,同比增长23.3%;实现财政收入2.385亿元,同比增长18.4%。进出口总值4008万美元,同比增长24.0%,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7.2%。实际利用境外资金额1696万美元。
    2006
年,利民开发区经批准进区企业260户,引进资金总额122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8.1亿元。
    2007
年,利民开发区全年实现总产值135亿元,同比增长22.73%,其中工业总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24.44%;出口创汇5500万美元,同比增长10%;全口径财政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24.75%。全年完成协议投资总额4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2亿元,外资实际到位3488万美元,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2008
年,利民开发区全年实现总产值166亿元,同比增长22.96%。其中,工业总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21.43%,工业增加值38亿元,同比增长27.95%。出口创汇6323万美元,同比增长14.96%。全口径财政收入6.56亿元,同比增长76.87%,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9
年,利民开发区全年实现总产值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工业总产值实现170亿元,增长25%;工业增加值实现45.5亿元,增长24.7%。市区分税制调整后,按照县级体制,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0.09亿元,增长46.3%,占全区的66%,超额完成年度计划指标的18.7%;按照区级体制,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8.23亿元,增长50.8%,占全区的68.6%,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7亿元,增长40.6%,占全区的73.9%。
    2010
年,利民开发区实现总产值230亿元,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21.24亿元,增长158.2%,占全区85.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6亿元,增长44.7%,占全区76.3%。几项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动力和贡献率大幅提升。
    2011
年,利民开发区按照保开工、保投资、保增长的要求,狠抓时序进度,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亿元,占全区的92.2%,同比增长22.1%。全口径财政收入35.9亿元,占全区的83.8%,增长64.7%,其中全口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占全区的66.3%,增长3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占全区的58.9%,增长4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3亿元,占全区的86.1%,增长28%。出口创汇8412万美元,占全区的100%,增长15.6%。开发区各项关键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进一步凸显出了在呼兰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2012
年,开发区坚持打造品牌建药谷,园区形象得到新提升。开发区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1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1.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药园全年组织实施医药项目23个,总投资88.8亿元。哈药生物二期等19个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0亿元。投资30亿元的哈药总厂项目推进顺利,成为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的“旗舰”。药园配套建设的哈医大研发中心、哈药集团药物研究院主体已全部完工,沈阳大街、深圳大街北延线和规划路全线通车。

2013年:开发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65亿元,增长17.7%;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3.03亿元,增长12.8%

    2014年:开发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增长30%;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18.9亿元,增长16.9%,综合经济指标列全市四个国家级开发区首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