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胜利《南浦竹枝词》小议

标签:
南浦竹枝词竹枝词南浦鄂州洋澜湖 |
分类: 奓湖杂谭 |
姚泉名
徐胜利君是一位勤奋的诗人,他不仅在诗词创作上硕果累累,在词学研究的象牙塔里也能攫得一席之地,出版过《苏门词人群体概论》《宋词创作概观》这样极具学术性的“阳春白雪”。近读徐君的新作《南浦竹枝词》,再次折服于他的创作才情。
作为文学中的“下里巴人”,竹枝词是最接地气的诗词体裁之一,它是社会史料和文化史料的宝库。竹枝词并非新生事物,只不过随着诗词的一度没落而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已。近些年来,随着老一辈诗人的诗词集甚或是竹枝词集不断公开出版,我们发现,即使是中华诗词被人为打压得最屈辱的时候,竹枝词也还像竹根一样,将生命顽强地深扎在土地里。中华诗词文化的竹根,从来就没有被无知的人真正斩断过。徐君为什么会选择竹枝词这种诗体来讴歌他所钟爱的鄂州呢?我想,一方面,他热衷于地方史志研究;另一方面,他热爱诗词。这两种爱好集合于一身,不爱上竹枝词似乎都不可能。因为研究地方史志,怎么可能不进入竹枝词这座史料的宝库呢?
我所拜读的《南浦竹枝词》还是电子稿,一件刚被雕琢成形的玉器。也许作者仍在对它作进一步的精细打磨,但上卷《洋澜湖棹歌》一百首、中卷《武昌纪事诗》一百首、下卷《鄂州风物吟》一百首这个大的框架应当不会变化了。关于这三组竹枝词的创作宗旨,徐君在《武昌记事诗·小引》中说:“旨在以‘一点(《洋澜湖棹歌》,特写)、一纵(《武昌纪事诗》,历史、时间维度)、一横(《鄂州风物吟》,地理、空间维度)’相结合组成立体结构,全面反映鄂州人文历史,吟咏鄂州自然风物,形成《南浦竹枝词》三部曲。”有鉴于此,我将从为鄂州风光增雅度、为鄂州历史增厚度、为鄂州宣传增力度三个方面谈谈自己阅读的体会。
一、洋澜湖棹歌:为鄂州风光增雅度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下,全国各地正在大力改造农村与城市的面貌,打造宜居环境,努力凸显地方文化元素。各地依托自然山水兴建了风格多样的公园或景点,为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构建休闲的平台。但是,在发挥公园或景点的休闲功能之外,如何将之打造成地方文化的宣传阵地,使当地人能陶冶、能自信、能萦怀,使游人能驻足、能品鉴、能沉思,却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面临的一道难题。徐君的《洋澜湖棹歌》为鄂州的风光增添了文采,为景点的文化建设提供了鲜活的文本。景点有了文化,旅游便不再是走路。
棹歌,是古代船夫行船时所唱的歌,后被文人收编,形式、内容均与竹枝词差别不大,一般也归入竹枝词一类。用棹歌来描摹湖景,体裁选择颇具匠心。按徐君《洋澜湖棹歌·小引》所言,他创作这组棹歌,是受了清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影响,并步韵而成。步韵写诗,常见;步韵写竹枝词,而且一写就是一百首,难度太大,就比较罕见了。徐君的这种“犟”劲令人敬佩。百首棹歌,“分咏洋澜湖风景区的四时美景”,以一帧帧图画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洋澜湖。
竹枝词(棹歌)行文灵活多样,呈现出的自然风光之美可以直达人心,隽永持久。徐君的这一组棹歌就充分发挥了这一特性,其写景之精妙,往往瞻言见貌,如同亲睹。如:
柳色如烟落日斜,元明塔上镀金沙。
登高爱看晚春色,赏罢桃花赏杏花。
——洋澜湖春景(四)
武昌官柳噪归鸦,南浦春波映日斜。
闲倚虹桥观好景,一双紫燕戏飞花。
——陶公官柳春景(二)
落鸟城边桂子开,碧空如洗雁初回。
南湖捧出青铜镜,琅琅书声耳畔来。
——镜园书香秋景(一)
第一首着重于描写洋澜湖在春季的黄昏之景,“元明塔上渡金沙”一句,光彩照人,妙不可言。第二首写“陶公官柳”景点的柳树,却不直接写柳树如何如何,而是写归鸦,写紫燕,那一幅生趣盎然的春景图便鲜活起来。晋代陶侃坐镇鄂州(时名武昌)三十年,他常带领官吏和百姓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钱起《晚泊武昌》之“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即此之谓也。第三首写“镜园书香”景点的晴秋之景,转结二句,一写景色一写声音,也能突显景点的特色。
徐君的这组棹歌俗中见雅,别具文人竹枝词的文化魅力。竹枝词来源于民间,是否就应该排斥“雅”呢?清人王士禛在《师友诗传录》中说:“竹枝稍以文语缘诸俚俗,若太加文藻,则非本色矣。”他批评的是“太加文藻”,不是不要“文藻”,基本的“文藻”还是要的——“稍以文语”。现在有些人写竹枝词,不锤炼语言,自诩信手拈来,完全放弃对的“雅”追求,是不负责任的。徐君棹歌的“俗”中之“雅”令人印象深刻:
洋澜湖上唱渔歌,芳草萋萋对谢娥。
绕岸莺梭穿柳带,风和日丽美人多。
——洋澜湖春景(三)
南浦波平柳叶黄,橘园日暖野花香。
林间阁里非翁媪,便是帅哥和女郎。
——屈子颂橘夏景(二)
洋澜湖畔桂香浓,倩影如云桥上逢。
又是中秋明月夜,凤凰台畔鼓冬冬。
——洋澜湖秋景(二)
三首棹歌所写皆为“俗事”:第一首写洋澜湖的美女多,第二首写“屈子颂橘”景区的游人多,第三首写洋澜湖畔广场上的女子腰鼓队。这些俗事在徐君清秀的诗笔下,带着轻轻的幽默感,读来让人会心一笑——不是看二人转的爆笑——这正是“雅”的体现。黄庭坚《跋刘梦得竹枝歌》赞曰:“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从字义而言,“俗”指大众化的或品味不高的;而“俚”则是粗俗的。“道风俗而不俚”,写民风民俗时文笔不粗俗,不粗俗就已有雅致,这应是竹枝词所应追求的艺术品位。
世人不一定都有诗人的情致与文笔,面对良辰佳景,往往徒呼“美哉”而已,诗人的职责,不就是以神采飞扬的诗句来替换那空洞无物的“美”字吗?如果能在洋澜湖畔以适当的方式将徐君这一组棹歌择优展示出来,相信会使游客在游目美景之际,更会潜生一种流连于胸的陶冶与享受。久之,洋澜湖也就不再是一片汪洋湖水,而会升华为一个内涵深厚的鄂州文化符号。
二、武昌纪事诗:为鄂州历史增厚度
《武昌纪事诗》是一只势大力沉的竹枝词集团军。首先,采用竹枝词组诗来写历史事件,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诗与史相结合不是古希腊人的专长,中华诗歌也有这一古老传统,《诗经》也好,《楚辞》也罢,叙事诗已见肇源,及至汉晋乐府之后,更趋汪洋。鄂州一地的历史风云变幻,丰富多彩,一首或数首短章欲将之全部纳入,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以长篇为之,就算是文辞菁华,且结构安排合情入理,不是一本流水账,恐怕也会令读者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难以卒读完篇。竹枝词短小精悍,正襟危坐或嬉笑怒骂皆可随事成文,写起来非常趁手,读起来非常通俗易懂,深受作者和读者喜爱。历史上以竹枝组词叙事讲史者层出不穷,不胜枚举。如清代无名氏的《京口夷乱竹枝词》,林则徐的《回疆竹枝词》,疁西复侬氏、青村杞庐氏同著的《都门纪变百咏》等。徐君的《武昌纪事诗》选择了鄂州历史的100个节点事件,自夏商周时期的“鄂王筑城”到民国时期的“鄂州解放”为止,以点带面,诗意地再现了鄂州大地数千年的风云际会。
其次,作为“纪事诗”,其所“纪”之事的真实性、权威性应当位居首要。竹枝词素有“佐史”之功能,它不是纯粹的文学创作,尤其是纪事叙史之题材,必须珍重史料,虽不必“字字有来处”,也不能似“小说家言”,想象驰骋,天马行空。在这一点上,有地方史志研究专长的徐君显示出了他的专业素养。他在创作时,“以鄂州市档案史志局网《鄂州历史大事记》、清光绪年间武昌知县钟桐山纂修《武昌县志》为史料依据。”(《武昌纪事诗·小引》)其资料来源应具备一定的可信度。作为竹枝词,通俗是主要的方向,但因涉及古事,且受体裁局限,想通俗到不借助注释就能读懂的程度,也不太可能。在具体的文案设计上,《武昌纪事诗》的每一首竹枝词除正文外,均有“史事”与“注释”相伴。“史事”简要交代该事件的来源及史实;“注释”则对所涉及的名物、典故等进行说明。如:
五二 士龙为宰
礼教兴邦效古贤,弦歌堂上读遗篇。
至今犹记吴墟赋,可惜难寻土俗编。
【史事】
《鄂州历史大事记》:公元1162年(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县令薛季宣建诚台、弦歌堂,重修殊亭、寒溪堂,撰《松风阁记》《武昌土俗编》。
【注释】
〔士龙〕人名。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亦作士隆,学者称艮斋先生。南宋两浙东路温州永嘉县(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永嘉学派创始人之一。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以恩荫任武昌(今鄂州市)县令。据其《与虞右相书》载:“某岁在辛巳、癸未间,试鄂之武昌令。”可知其在武昌任县令的时间约为三年(1161—1163)。
〔弦歌堂〕建筑名。宋武昌县令薛季宣建,久废。
〔吴墟赋〕文章名。宋薛季宣撰,见《浪语集》卷二。
〔土俗编〕著作名。即《武昌土俗编》。二卷,宋薛季宣撰,已佚。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曰:“《武昌土俗编》二卷,武昌令永嘉薛季宣撰。记一县之事颇详。绍兴辛巳、壬午间也。其邑今为寿昌军。”
第三,《武昌纪事诗》的结构设计颇为严谨。创作组诗最难把握的便是整体结构的安排与掌控,最忌散漫无神。考徐君《武昌纪事诗》的史事断代及作品数量,大略如下:夏商周时期,5首;秦汉三国时期,10首;晋南北朝时期,10首;隋唐五代时期,15首;宋辽金元时期,20首;明清近代时期,25首;中华民国时期,15首。这种远古作品数量少,近代作品数量多的格局是与史料的详略多寡相对应的。史料多,则多述;史料少,则少述,作纪事诗者,恐怕还得像徐君这样有点史家的严谨。
第四,《武昌纪事诗》属于典型的文人竹枝词,一方面,其行文介乎雅俗之间是其语言的特色,如:
不愿为官不爱钱,喜看南浦柳如烟。
山间守墓十馀载,孝子名称丁鹤年。
——六·鹤年行孝
其语言浅显,不需要过多的诠释,丁鹤年的行事已经大略了解,但其中别有“喜看南浦柳如烟”这样雅致的诗句。类似的作品在《武昌纪事诗》中还有很多,徐君竹枝词雅不避俗,俗不夺雅的艺术风格在《南浦竹枝词》中是一以贯之的。
另一方面,在陈述史事之际,往往还夹杂着作者的价值判断,使《武昌纪事诗》除了志土风、详习尚的功能外,还具有咏史评史的思想价值。如:
梅溪溯水赴夔州,舟次吴都冒雨游。
历数前贤家国事,秋声萧瑟大江流。
——五三·梅溪游历
以景作结,寄寓无限家国兴亡之叹,正是咏史诗的声口。
徐君以对鄂州的满腔热忱所作的这组《武昌纪事诗》,有特色、有品位、有高度,符合中华文化的传统,以原汁原味的中华诗歌形式保存与传播了鄂州历史文化。
三、鄂州风物吟:为鄂州宣传增力度
我们常以“物华天宝”来赞美一地之风物,而物华天宝除了自身的保有与存在之外,尚需文化的包装与传扬,否则,酒好也怕巷子深。传统诗词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处于重要地位,没有哪一个地方宣传部门会忽视名人的诗词对当地的推广作用。我曾写过几篇诗词与山水风光关系的小文章,就题之曰《诗词捧红的江山》,就是在提醒大家,诗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主义功用。徐君的《鄂州风物吟》竹枝词一百首,就是对鄂州古今风物的一次诗意化、全景式宣传,具有难以替代的文学价值,为鄂州地域文化的丰富增加了厚度,为鄂州旅游宣传增加了力度,正如徐君在《行吟缘起》中所言:“吴都好景知何处,请向樊南笔下寻。”
1.诗咏鄂州文化古迹,逐一贴上精美的文化名片。很多古迹,若非徐君这一组竹枝词的宣传,只怕是连鄂州本地人也不见得知晓得如此全面。如对“武昌八景”的系列歌咏:
西山积翠
晴岚翠色染西山,古寺清幽涧鸟闲。
阁外松风呼楚客,武昌楼上望江关。
南湖映月
秋声入耳叶惊乌,闲望虹桥架市衢。
举目将寻天上月,不知何事在南湖。
凤台烟树
吴王建筑凤凰台,欲把千秋霸业开。
不料虎头山上树,原来只为后人栽。
龙蟠晓渡
观音阁已换新容,江水滔滔晓雾浓。
渡口行舟皆不见,谁知石上可蟠龙。
寒溪漱玉
一泓碧水出西山,隐入红花绿草间。
却趁春风寻雅韵,跳珠溅玉绕汀湾。
书堂夜雨
望江楼上望斜阳,却忆陶公镇武昌。
夜雨孤灯难再现,教人愧入读书堂。
吴王古庙
鄂县更名号武昌,龙蟠凤集助吴王。
江东自古多才俊,哪有英雄恋故乡。
苏子遗亭
夏日西山似翠屏,寒溪碧水送飘萍。
登高最爱怀苏子,独立沉吟九曲亭。
这一组竹枝词写得清丽蕴藉,每首都能抓住景点特质进行创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是绝佳的宣传名片。尤其在了解了八景的来龙去脉之后,更能体味诗作的佳处,令人生发幽古之情。
2.诗咏鄂州山水名胜,为旅游添加文化品味。随着人民思想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有诗为证”的旅游景点才会给旅游者留下不虚此行的惊喜。鄂州秀丽的山山水水被徐君的竹枝词搜刮殆尽。关于鄂州的山,他写了西山、莲花山、葛山、天平山、白雉山、四峰山、五卦山、峒山、沼山、清峰山;关于鄂州的水,他写了洋澜湖、抔湖、花马湖、三山湖、保安湖、梁子湖、梧桐湖、红莲湖、武四湖、南迹湖、长港、三江港。这些山水,在他的笔下,如同一个个风姿各异、顾盼生辉的佳人,读来引人遐思。如写《白雉山》:
为寻白雉闯重关,峭壁悬崖也敢攀。
烟雨芙蓉云岭秀,游人共赞胜仙山。
白雉山是鄂州名山,徐君注曰:“位于鄂州市鄂城区碧石渡镇南、汀祖镇西,距市区约15公里。由两条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方圆50里,形如一张巨大的雕弓,是融山、水、溪、谷和田园村庄为一体的风景区。相传远古有仙人骑白雉至此憩留,仙人去后,白雉化为主峰,遂得此名。主峰芙蓉峰,海拔400馀米,山陡壁峭,直立如屏,极具雄峭挺拔之韵致。前有狮子岭,后有金鸡石。山腰林木阴翳,间有鸡犬、人家,若隐若显,若仙若幻。而雨后山色特佳,犬牙错杂的崖壑间云吞雾吐,龙气舒卷,飞流叠泻,蔚为奇观,有‘雉山烟雨’之称。”鄂州的文化名人杨村先生,就以“白雉山”为笔名,致使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白雉山是人名抑或是山名,这也是一段佳话。再如《梁子湖》:
云影天光照锦鳞,高唐故县已成尘。
武昌鱼美谁知味,须问乘舟下岛人。
梁子湖是著名的“武昌鱼”的原产地,此首竹枝即是记叙这一段公案,这正是竹枝词的本色当行。
3.竹枝词篇短意长,音韵和谐,便于传唱,与国人表达习惯相吻合,是文化宣传的重要形式。一首好的诗词,会比一大片纪游散文更容易让游客铭记在心。徐君的《鄂州风物吟》艺术水准高,具有传唱的潜质。如《望夫石》:
秦女扬名陌上桑,夫妻恩爱似鸳鸯。
何须化石留遗恨,哭倒长城有孟姜。
望夫石,据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载:“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状如人立,俗传云:古者有贞妇,其夫从役远征,饯送此山,站立望夫而死,化为石。”《楞严经指掌事义》卷四引《神异记》云:“武昌山有石,状如人。俗传贞妇之夫从役远征,妇携子送至此,立望其夫而死,化为石,故名焉。”徐君这首竹枝词的转结掷地有声,充满了对古代妇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思想的反抗。这样的诗,在现在就不具有警示意义吗?游望夫石,读望夫石竹枝,深有感焉。
结语
《南浦竹枝词》三百首的文化意义远不止此文所述,相信随着徐君对鄂州地域文化更深入地发掘,必然会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惊喜。最后,因为我所读的《南浦竹枝词》并非定稿,徐君必定还会对之进行打磨,所以,在此提几点建议:1.竹枝词后的注释还可更精简切当。如《洋澜湖棹歌》第八首《陶公官柳春景(一)》, “陶公官柳”在这组棹歌中是首次出现,但注释没有提及它的来历;与此对应,该诗中“壮士歌”的注释文字就显得过多了。2.有些作品是否因为格律的限制而出现苏东坡似的“杜撰”现象?如《洋澜湖棹歌》第三十四首《陶公官柳夏景(二)》有句曰“陶侃曾经食断齑”,“断齑”,语出宋魏泰《东轩笔录》:“(范仲淹)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是范仲淹故事,陶侃也许食过“断齑”,但苦无记载。当然,我们是允许诗人发挥联想的。3.有些作品内容与诗题不称,还可斟酌。如《洋澜湖棹歌》第七十九首《洋澜湖冬景(四)》:“洋澜湖畔白云居,画栋雕梁总不如。待客何须寻美味,清蒸樊口武昌鱼。”通篇看不出是写冬景。精益求精,必成佳品。
2018年12月8日于咸宁梓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