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仁松先生诗词读后

(2017-08-09 09:07:56)
标签:

刘仁松

李泽厚

分类: 奓湖杂谭

以情为本 擅美诗章

——刘仁松先生诗词读后

姚泉名

 

  许多蔡甸人眼里的刘仁松先生曾是一位严谨的区教研室副主任,却不知曾兼管蔡甸区高中语文教学的他更是一位诗人。1947年出生的他自幼即喜爱文学,尤爱古典诗词,喜其感情之充沛,语言之凝炼,对仗之工整,音调之和谐。我很幸运,相识相知的正是诗人刘仁松,并有幸能时常阅读其新鲜出炉的诗词作品。

  以情为本,是刘仁松先生诗词创作中一贯秉持的美学精神。“诗缘情”是传统诗学的理论基石之一,而著名美学家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更上升为一个重要哲学命题。他在《华夏美学》中说:“从程朱到阳明到现代新儒家,讲的都是‘理本体’‘性本体’。这种‘本体’仍然是使人屈从于以权力控制为实质的知识—道德体系或结构之下。我以为,不是‘性’(‘理’),而是‘情’;不是‘性(理)本体’,而是‘情本体’……”就刘仁松先生的诗词文本而言,情是一线联珠似的存在,其情洋溢于祖国自然山水之中,其情氤氲于古今人物的评述之中,其情弥漫于亲友故乡的酬赠唱和之中,其情蕴含于时事的议论之中。诗人的激情就像一台涡轮增压发动机,为自己的诗词文本提供强劲的原动力。这股力能调动和促进读者各种心理能量相互弥散、冲撞,从而促成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精神的升华。

  请看刘仁松先生这首《游武夷山九曲溪》(2016):

 

云绕奇峰看不休,烟波九曲胜龙湫。

一屏山色谁添彩,十里涛声我泛舟。

风月千秋流笔底,逍遥半日乐心头。

岩茶漫品凭栏望,如此神仙何处求。

 

  这是一首格律谨严的七言律诗。首联点题并总括全篇,“云绕奇峰”四字写出武夷山的风采,“烟波九曲”则是九曲溪之特点。龙湫,本是雁荡山的著名大瀑布,拿来这里与九曲溪作比,且冠一“胜”字,就不觉会令人浮想联翩了。颔联承接而下,从“山色”和“涛声”两方面去写游览的情景,可谓有声有色。“一屏山色谁添彩”对应上联的“云绕奇峰看不休”;“十里涛声我泛舟”对应上联的“烟波九曲胜龙湫”,勾联紧密,显示出作者对传统律体诗的章法具有独到的领悟。颈联笔锋一转,写游观之后的主体感受。面对九曲溪的美景,诗人忍不住想赋诗一首来表达“逍遥半日乐心头”的喜悦之情。这正是《毛诗序》“情动于中而行于言”生动例证。尾联的安排也见匠心:出句“岩茶漫品凭栏望”是对首联、颔联的扣合,对句“如此神仙何处求”是对颈联的升华,使得这首诗在结构上起承转合,环环相扣,丝严缝密,神完气足。而洋溢全诗的对祖国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也能感染读者,逗引出无限的审美愉悦,从而心向往之。

  再看刘仁松先生的《浣溪沙·纪念吴运铎百年诞辰(二首)》(2016):

 

其一

   铁打金钢不朽身。残躯百处尽伤痕。风霜雷电铸军魂。  生死早忘无所计,涅槃火凤更精神。中华保尔是吴君。

其二

  殊死迎来大地春,春泥芳草寓情深,心中无我溢清芬。  生活不能驴转磨,亲聆教诲忆犹新,英雄本是老家人。

 

  武汉蔡甸人吴运铎,是中国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著有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而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之称,身残志坚的吴运铎成为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楷模。2016年吴运铎百年诞辰之际,刘仁松先生创作了这两首《浣溪沙》。第一首回忆吴运铎在战争年代的主要事迹。上阕 “铁打金钢不朽身。残躯百处尽伤痕”是其战斗生涯的真实写照。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的过程中,他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经过20余次手术,身上还留有几十处弹片没有取出。下阕是对吴运铎精神的评价与赞美,“中华保尔是吴君”,将“吴运铎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这句话凝练于诗词的平平仄仄之中,显示出诗人驾驭汉字的高明技艺。第二首主要赞颂吴运铎在和平建设时期的模范作用。作者原注曰:“春泥、芳草、驴转磨等语,都是吴运铎讲话和题词中的词句。我家和吴运铎老家相距约一公里。1954年吴运铎回老家时,曾到我就读的利济小学视察,并对全校师生发表了讲话,还题词留念。”这段话对作品的理解非常重要。这首词用华美的诗家语对吴运铎精神给予升华,可谓字字珠玑。尤其是“心中无我溢清芬”,含无限褒赞之情;“生活不能驴转磨”,含无尽景仰之情;“英雄本是老家人”,含无比自豪之情。“情”字氤氲于对人物的述评之中,感染读者,如饮甘醴。

  《江堤别友》(2014)是刘仁松先生创作的一首温婉精致的题赠小诗:

 

正是飞花日暮时,怅然问友欲何之。

柳枝不解分离苦,何事多情垂万丝。

 

  “正是飞花日暮时”,是点明时间;“怅然问友欲何之”,是交代事情;“柳枝不解分离苦,何事多情垂万丝”,是抒发情感。此诗的闪光之处在于将传统的“柳枝”这一意象进行了深入挖掘,从而翻出新意。柳是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的植物意象,经过数千年审美情趣的沉淀、叠加,其内涵已经极为丰富。最早在《诗经·采薇》中,柳就给人以惊艳之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此,柳似乎就与“离别之情”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常因“柳”“留”音近而产生“柳者留也”的联想,以“折柳赠别”来表达挽留、不舍之情意。但是,柳意象的这些内涵到了刘仁松先生这里却被洗涤一净,竟说它“不解分离苦”。是诗人不懂柳意象的内涵吗?非也非也!诗人这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正话反说,以出人意表的惊人之语让读者多付出一些咀嚼之力,多品出一些有余不尽之意。从而,诗句中饱含的对老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就如檀香一般弥漫在你心灵的空间里;那种淡淡的离别之苦,也如清茶一般在你的舌尖心头丝丝缠绕。

诗人的眼里心中不仅仅只有脉脉温情,当前的社会、经济、军事、政治等诸多方面也都是诗人关注的焦点。进步者,为之欢欣鼓舞;落后者,为之振臂疾呼。如《世态针砭(三首)》:

 

学校门前

学校门前饭菜香,送餐翁媪汗如浆。

既忧往返时光误,又怕儿孙晒太阳。

恋狗少妇

昨晚邻家吵破天,男儿气极骂连连:

白天游荡若无事,半夜缘何抱犬眠!

拾旧老翁

瘦骨嶙峋拾旧翁,衣衫湿透背如弓。

忽然汽笛震天响,子媳飞车一阵风。

 

  这组诗虽只有三首,却让人生“管得宽”之感。《学校门前》反映的是当前我国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家长给上学的孩子送餐。每到学校中午放学,学校大门口就变成露天食堂。小皇帝、小公主们自顾自大快朵颐,送餐的老头老太太个个满头大汗……但这,要诗人管吗?《恋狗少妇》写的是邻居家小俩口因为妻子迷恋宠物狗而引发争吵的事。妻子做全职太太,在家无聊养只小狗,日久生情,晚上抱着狗儿睡,老公不愿意了,当然要……但这,也要诗人管吗?《拾旧老翁》就像一篇微型小说,写的是“拾旧翁”正在汗流浃背的拾荒,忽然一阵汽笛响起,儿子和媳妇飞车而过。这是该骂子媳不孝,还是……但这,也要诗人管吗?诗人当然要管!法国诗人彼埃尔·勒韦尔迪说:“诗人是无处不在的。”而他的同胞勒内·夏尔说得更形象:“诗人是报警的孩子。”我国传统诗学也特别强调诗人的社会担当,白居易《策林六十八》说:“故惩劝善恶之柄,执于文士褒贬之际焉;补察得失之端,操于诗人美刺之间焉。”诗人的社会担当源自何处?细思之,舍却“情”之一字似乎便无法解释。

  李泽厚在《哲学探寻录》中有一段话,可以比较通俗地理解“情本体”,他说:“……求艺术于人生,使生活成艺术。既无天国上帝,又非道德伦理,更非‘主义’‘理想’,那么,就只有以这亲子情、男女爱、夫妇恩、师生谊、朋友义、故国思、家园恋、山水花鸟的欣托、普救众生之襟怀,以及真理发现的愉快、创造发明的欢欣、战胜艰险的悦乐、天人交会的皈依感和神秘经验,来作为人生真谛、生活真理了。”在诗词文本中贯彻“以情为本”的美学精神,不独刘仁松先生一个人在战斗,许多诗人都在自觉抵制无病呻吟、空洞虚假的口号式诗歌,这是可喜的。

 

2017年6月17日于三些楼

 

(载2017年第2期《知音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