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凤鸣先生诗作浅读

(2017-07-06 11:06:34)
标签:

吴凤鸣

大冶

茗山

玫瑰园

诗教

分类: 奓湖杂谭

可贵的人文情怀

——吴凤鸣先生诗作浅读

姚泉名

 

我以为诗词创作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书写“我”的生活及在这种生活中的思考。这种经过深刻思考的诗句,才会像破晓时分的雄鸡一唱,有可能引发同样思考着或思考过的那个“你”的共鸣,从而获得文学作品的最高价值。而“我”的生活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独立存在,“我”的生活及思考都应符合人类精神与情怀,于是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对时代生活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生存境遇的洞察成为诗词作者必须构建的精神指向。吴凤鸣先生的诗词文本皆为其工作与生活的诗化写照,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怀,蕴含着一种大义凛然的人文精神,是支持时代发展的正能量,绝非目前一些沉溺于小情调、小做派的“唯我论”者所能想见的。 

民生关怀是洋溢在凤鸣先生诗作中的重要人文情怀。孔子曰:“仁者爱人。”爱人进而爱物是儒家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优秀的传统。现代诗人的民生关怀重点不再是兵匪战乱或蠹政害民,而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民生问题或现状。请看这首《茗山杨桥感赋》:


翠满杨桥布谷闻,田畴锦绣赖人勤。

秧苗纵有三千亩,不及玫瑰花自芬。


诗题所提到的茗山乡杨桥村,地处湖北省大冶市西部,原是一个以自然农业为经济支柱的小村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2011年始,该村建立1万亩天然香料产业原料供应基地,种植玫瑰、薰衣草、藏红花、洋甘菊等花卉,使杨桥村入选湖北省重要的赏花线路,创造了五千多个就业机会,杨桥面貌全新。这首诗便是对于这种农村新局面的艺术描述与冷静思考。诗人深谙谋篇布局之道,先系包袱——以翠满、布谷声、田畴锦绣、人勤等意象描绘出一个颇具传统意味的田园画面,让读者进入假象之中。然后抖包袱,把秧苗和玫瑰花的经济价值进行对比,用“不及”二字作出判断,明白无误地指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使读者在恍然大悟之余,产生情感共鸣。作者是一名肩负社会责任的国家公务员,他用诗笔来表达关怀民生的民本思想,这种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可贵的社会担当令人尤为感佩。

  家乡情结是凤鸣先生诗作表现出来的温暖的人文精神。大冶市是诗人的乡梓之地,他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对家乡有一种浓郁的热爱之情。诗人的这种爱有别于传统的乡思、乡愁,因为诗人不曾长期远离家乡,他对家乡的情感蕴含在对乡土的建设与歌咏之中,也就更具体更真实更炽热。请看这首《回茗山》:


故里茗山去,千峰香漫催。

放眸无旧境,寄意有玫瑰。

柳拽鳞波动,车穿翠影飞。

乡情浓似酒,入梦一回回。


这是一首“乡情浓似酒”的故乡恋歌。首联一个“香”字可谓全诗之眼,其后的玫瑰之香、柳波之香、翠影之香、乡情之香、梦乡之香莫不由此生发出来。颔联的“玫瑰”正可参见前一首例诗,正是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才使得我们的乡情具有了酒的芬芳,才能留得住我们的乡愁、别人的乡愁。颈联紧扣诗题的“回”字,写回乡的所见所历,笔端充满飞跃的动感与轻松的快意,透露出家园的温馨。尾联直抒胸臆,热烈直率。但是,仅此而已么?其实,真正的好诗都是有余味可品的,读者何妨再进一步想想:这“乡情”不也是“政情”的体现吗?诗人脚下这片温馨的乡土,正是党群齐心建设的结果啊!体味到这一层应该才算接近诗人的心了吧。“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如是说。

专业精神也是凤鸣先生诗作中显露出来的一种人文情怀。专业精神意味着对所从事的工作有着精深的学习与孜孜不倦的研究;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不断地学习与创新,充满创造力;超越一般的技术水准;执着地追求受众的满意度等。具有专业精神的人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热爱,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往往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我对凤鸣先生担任政府公职的情况不甚了解,故不敢置喙,但对他参与湖北省诗词领域建设的情况却颇关注,特别是在他担任大冶市诗联学会会长之后。凤鸣先生是怀揣诗词梦进入诗词组织的,真正属于具有“专业精神”的诗词学会会长,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词文本上感受得到,如这首《大冶实验高中迎新年诗联研讨会感作》:


更新岁序喜鞭吟,一路东风漫步寻。

胜景连年春梦绕,黉门随处彩云深。

楼头听燕融融语,竹径看花暖暖心。

磨练几番情未减,弘扬诗教数当今。


之所以将这首诗从凤鸣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拈出来,是因为我不仅从中读出了一位诗词学会会长弘扬诗教“竹径看花暖暖心”的敬业作风,更读出了当下社会群团组织负责人“磨练几番情未减”专业精神。尽管中华诗词是传统文化最精粹的部分之一,但在近百年社会变革的风雨荡涤之下,其作为皇冠宝石地位早就一落千丈,而诗词复兴之路又是那么的迢递漫长。作为一方诗词事业的领头雁,说出“磨炼几番”四字,看似豁达,实则包涵无数艰辛。幸运的是,在广大诗人及诗社团体数十年的努力之下,中华诗词的传承与发扬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弘扬诗教数当今”,恐不再是一厢情愿的虚言。但愿更多具有专业精神的诗词“领头雁”加入到这个光荣的事业中来。

当前的诗词创作问题与成绩齐飞,问题之一便是许多作品或流于口号,或拟古因袭,缺少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怀,缺乏对社稷和民生的仁爱……要之,便是缺乏可贵的人文精神。凤鸣先生的诗作所表现的人文情怀是千金难买的。

 

2017年7月5日于三些楼

(载华师出版社2017年版《荆楚吟坛撷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宿州观新汴河
后一篇:倒挂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