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英先生诗联阅读札记
(2017-04-08 13:52:21)
标签:
高士英黄天锡张业鉴陈顺安李必达 |
分类: 奓湖杂谭 |
好个风流一士英
——高士英先生诗联阅读札记
姚泉名
高士英先生曾任蔡甸区诗词楹联学会第二届会长,是临嶂诗坛仍健在的耆宿之一。士英先生的诗词楹联作品,尚未正式结集出版,大多如晨星一般,或是藏辉于诗友的各种诗集之内,或是散落在会刊《临嶂诗联》的早期卷帙之中,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比较少了。此次能搜集数十首(阕、比),结为一辑,自得地想想,值得小酌。此夜在月白的桌灯光影里阅读书案上的诗稿,白日之劳顿一扫而尽。士英先生的作品秉持了杜甫以来的爱国主义、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能让人感受到传统思想和诗风的独特魅力。
大题材,奔放豪迈,具有阳刚之美。《论语·子路》载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答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认为,行事时知道什么是礼义廉耻,也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能有所约束,同时还对社会有用,即能“不辱君命”,具有社会担当,这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士”。千百年来,依靠自我奋斗成为社会精英的“士”以及“士大夫”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顶梁柱。士英先生一生从教从政,所走正是“士”之路。其为人也,富有担当精神,饶有政声,恰如其名,堪称“士之英华”。诗如其人,从士英先生的诗作也不难品鉴出强烈的士大夫情结,诸如建设新成就、抗洪抢险、港澳回归、国际形势等等大题材,在他的诗作中颇多涉及。
如《参观葛洲坝水利工程》:“一线沉沉锁大江,高低两水卧茫茫。重山叠岭镶明镜,奇谷惊滩展画廊。机组东输千里电,闸门西进万吨航。今圆近代先驱梦,看我中华国运昌。”此诗是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一曲赞歌。首联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白描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壮丽景象。颔联写葛洲坝的出现改变了宜昌三峡的自然景观。“高峡出平湖”,伟大的劳动者在崇山峻岭之间镶嵌了一面明亮的镜子;古代那些逞怪披奇的峡谷,那些望而生畏的险滩于今也变成了秀丽的画廊。这既是用诗化的语言来书写葛洲坝这个工程奇迹的壮美,也是在抒发人类成功改造自然的喜悦之情。颈联是葛洲坝工程的价值说明,诗歌简约凝练的表达效果,以及对仗的修辞作用皆恰到好处:大坝发电往东输,解决了长江中下游的用电荒;同时,大坝抬升了长江上游的水位,增加了大吨位轮船西进的航程。用散文需要好几个句子才能说清楚的事,格律诗以一个对仗句就解决了。尾联写葛洲坝工程初步实现了孙中山三峡建水坝的梦想,祖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整首诗气宇轩昂,遣词造句,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这种阳刚之美在先生这类大题材的作品中是一以贯之的。如《1998年子弟兵长江战洪图》:“顶风冒雨战洪涛,十万雄师胆气豪。集结人墙排恶浪,深潜水底堵涵槽。九江抢溃称神勇,沙市过峰斗急高。舍死忘生三确保,空鹰陆虎海龙蛟。”1998年长江抗洪是人类与大自然中的“恶势力”的一场决斗。这首诗就如抗洪现场的实录。首联先写长江抗洪形势,先生特地在诗句后面注解道:“第六次洪峰流量64000立方/秒,水位45.22米,均超历史。”尽管如此,抗洪雄师没有被吓到,他们日夜奋战在长江干堤上。颔联以人墙排浪和潜水堵漏这两个场面来具体表现抗洪战斗的激烈。颈联则以九江溃口后的紧急堵溃,以及沙市江段的洪峰险情来凸显抗洪战役之艰难凶险。尾联则写为了完成“三确保”(即确保堤防、人民生命财产和武汉安全),陆海空立体作战,并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全诗神完气足,读来振奋人心。
从文艺美学的观点来审视,阳刚之美至少应该包含崇高、雄浑、豪放、悲壮、旷达等等方面。司空图《诗品》诠释“雄浑”时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诠释“豪放”时说:“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这些感性的描述说明,恢宏的气势与充实的内容相结合,便会产生文学的阳刚之美。士英先生的上述诗作无疑是具备这些条件的。
小题材,理趣盎然,具有思想之美。“理”者,义理也,思想也。宋代的道学先生重“理”,强调文学作品要阐明儒家的义理道德,发挥宣扬儒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南宋真德秀在《文章正宗纲目》中认为:“夫士之于学,所以穷理而致用也。文虽学之一事,要亦不外乎此。故今所辑,以明义理切世用为主。”“明义理切世用”成为他评判文章的标准。问题在于,文学不仅仅是宣扬“义理”的工具,文学还有文学的本职,任何“义理”,一旦轻视艺术价值必然会被文学所婉拒。南宋刘克庄在《吴恕斋诗稿跋》中说:“近世贵理学而贱诗,间有篇咏,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耳。”这便是对单纯说教的极大讽刺。所以,“理”兼之以“趣”,或可避免成为“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这里所说的“趣”,即“趣味”,就是生动有趣,通俗地说就是好玩。诗写得有道理还好玩,自然臻于上乘。士英先生诗之“理趣”的彰显,略有两种形式,一是寄意咏怀,二是直抒胸臆。
寄意咏怀一类在其咏物诗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且看这首《咏苍松答张业鉴同志》:“张公惠我咏苍松,‘聚翠凌云若泰嵩’。于邺可怜尘土染,鲁班无计栋梁功。报春殊逊红梅俏,挺立也输修竹雄。历经风雨老还劲,枝虬皮皱叶针丛。”说起这首诗,还有一桩风雅“本事”。2007年8月21日上午,时年95岁的蔡甸籍画家、诗人黄天锡老先生将高士英、陈顺安二先生邀至其家雅聚,办“挚友诗会”。天锡老即席赋诗,喻己为竹,喻陈为梅,喻高为松。高、陈二先生皆赋诗酬答,此举引起了同好的兴趣,纷纷加入了以“岁寒三友”为题的唱和。侏儒山张业鉴诗家也诗赠士英先生以助兴,于是士英先生写了这首咏松诗为答。首联点题,讲“答”诗的缘由,并引用了业鉴先生赠诗中的“聚翠凌云若泰嵩”一句。接下来就是在证明自己不能承受这种称誉。颔联即表明自己沾满俗尘,难堪栋梁。唐代于邺有《赠卖松人》诗云:“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颈联更以梅、竹作比,自愧不如。联系“本事”可知,作者是在谦虚地暗示比不上黄天锡、陈顺安二翁。尾联以苍松自况,是全诗的诗眼,表明自己老而弥坚,奋斗不息的人生襟怀。此诗用典恰当,对比合适,形象鲜明,细细品味,不难领略其寄意于象、寓理于物的思想之美。
直抒胸臆一类则于先生之楹联作品中更常见。如《自况春联》:“住于斯,老于斯,于斯足矣;通乃尔,穷乃尔,乃尔怡焉。”翻译出来就是,我在这里居住,在这里老去,像这样也足够了;显达也这么样,困厄也这么样,这样才会快乐啊。读来潇洒豁达,蕴含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再如《贺李必达书法艺术展》联:“泼墨挥毫书正气;挺胸昂首斗权奸。”李必达先生是蔡甸籍著名书法家,上联即是对其书法艺术的褒赞。李必达先生曾任林某彪手下悍将的秘书,是他最早发现并举报该集团的阴谋,然举报信却被该集团截留,遂被囚于广州,庶几殒命,直至该集团覆灭,始得释放。下联即言此事。此联立场鲜明,毫不含糊,正是先生本色彰显。
1995年,临嶂诗坛泰斗周选堂老先生曾赠诗士英先生曰:“座是高朋德是邻,诗词奔放见豪情。冰霜气质芝兰品,龙马精神菩萨心。桃李芬芳酬壮志,文明宣教见忠勤。无尤无怨无虞诈,好个风流一士英。”(《赠高士英同志二首》其一)选堂老是士英先生在诗国的伯乐,相识相知数十年,此诗诚为先生行事为人的写真之作,故录以存像。
日前与汪久富先生去寓上拜会士英先生,咨询知音诗事。先生身康体健,思路清晰,往事故人,道来有条不紊,令人肃然起敬。丁酉乃先生鲐背之年,谨以此文为贺。
2017年3月9日于三些楼
(载2017年第1期《知音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