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周成林公《七十回眸》诗歌部分

标签:
周成林七十回眸抗洪蔡甸区向善 |
分类: 奓湖杂谭 |
向美 向善 向上
——读周成林公《七十回眸》诗歌部分
姚泉名
四册置案,每一册都厚实得像蔡甸的土地。这是周成林公所著的《七十回眸》带给我的最初印象。四册分为阅读篇、写作篇、讲话篇三类。“阅读篇”是周公的读书笔记,包罗万象。阅之,脑海里浮现一个句子:“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写作篇”由诗歌、散文、论文三部分组成,反映的是作者的情怀与理想。“讲话篇”分两册,是作者自1981至2010年各种会议上的讲话稿,皆亲自拟稿,不假手他人,可谓该时段内蔡甸区委(原汉阳县委)、人大等工作领域的一个侧影,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作为曾分管蔡甸区宣传及文教卫工作的老领导,周成林公非常善于学习,因此很熟悉自己的业务,举凡教育、新闻、书画、影视、戏剧等各方面都曾有过调查研究,发表过很多相关的指导讲话和研究论文,往往能洞中肯綮。在文学方面,周公既工散文,也工诗歌,尤其对诗词,研究颇深。《七十回眸·讲话篇》中就收录了两篇关于诗词工作的。其一是2005年4月《在区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第一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讲话中,周公针对当时诗词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现实,提出了四个观点,即传统诗词的“断裂”现象不容忽视;继承中华诗词传统,当代人义不容辞;“束缚”人的格律是否需要改革;“旧瓶装新酒”应是旧体诗词发展的方向。可谓高屋建瓴之论。其二是2006年1月《在汉阳一中诗词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周公提出一个问题:“传统诗词为何没有衰亡,反而再次复兴呢?”他认为,首先是大气候决定小气候,传统诗词的复兴与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关系;其次是与近些年来的“回归古典”思潮有关;第三是在于格律诗也能表现新生活、思想和感情。同时他认为传统诗词的繁荣并不意味着新诗的衰落,应当正确对待传统诗词与新诗的关系。对这些问题进行思索的如果是一位日日浸淫其中的专业诗词研究者,我们毫不惊讶;但用周公的话说,他只是一位“搞几句只要押韵就行了”的业余爱好者,那么他能对诗词问题把得这么准,看得这么深,想得这么远,就不得不令人钦佩了。
在汉阳一中的讲话中,周公还提出了自己的诗词观:“诗的优劣高低,不决定于文体,只要有真挚的情感、积极的思想、美好的意象,不论新体旧体,都是好诗。”这与《诗刊》主编、著名诗人叶延滨的观点不谋而合。叶延滨曾说过:“对于好诗标准,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向美、向善、向上。‘向美’,指这首歌有艺术追求,能带给人艺术享受;‘向善’,就是这种诗有人文关怀,他们陶冶人的心灵;‘向上’,是说这首诗能够打动人,让人感动。‘向美、向善、向上’,包括着艺术的维度、精神的维度和感染力的维度。”
请看周公这首《和老伴游香山》:
霜过层林枝染赤,风来小路叶堆黄。
山衔落日露为伴,水映浮莲影作双。
这是2010年周公与夫人秋游北京所作的四首诗之一,个人非常喜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此诗所洋溢的温暖气息。老夫妻游秋山,弄得不好就会陷入悲秋的情绪之中,但此诗丝毫读不出这种负能量。你看,层林染赤、小路堆黄、落日伴露、浮莲映影……远景近景,斑斓明丽;景物人物,含情脉脉。其次在于此诗所寄寓的真挚情义。周夫人当时已经身患重症,周公不弃不离,精心呵护,长相厮守。“山衔落日露为伴,水映浮莲影作双”,这转结二句,分明就是周公对夫人的真情表达,细品感人至深。再次在于此诗所采用的精致技法。绝句者,一般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而周公此绝,由两个对仗句构成,可以说是一首写得非常工整、非常认真的诗。而且他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四句四个场景,层林、小路、落日、浮莲,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一幅很有层次的秋景图,避免了这种四句对仗的绝句极易造成的内容呆板,缺少变化的问题。
再看周公这首《三军抗洪抢险》(二首选一):
长洪斗落浪排空,抢险雄师气贯虹。
废寝忘食抗雨伯,披星戴月战雷公。
临危不惧救民众,视死如归缚毒龙。
一片丹心红似火,光昭日月九州彤。
这首诗是1998年长江上那场抗洪战役的真实写照。全诗只有第一句是对洪水的正面描写,仅用“斗落浪排空”五个字已将水势写到极致。这种惜墨如金是精心谋篇布局的结果。试想,有关九八大洪水如何如何险恶的记载早已汗牛充栋,何须诗人再去多费笔墨?更何况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并不是洪水有多么凶猛,而是面对洪水的抗洪斗士们的精神面貌和英雄业绩,因此余下的诗句都是围绕“气贯虹”三字展开。官兵、干部、群众在抗洪抢险的火线上抗雨伯、战雷公、救民众、缚毒龙,最终取得抗洪战役的胜利。这场荡气回肠的战役,已经载入共和国的历史,成为永恒的记忆。周公是有担当的人,作为领导干部,他必定关注区域内的重大事件。在《七十回眸·讲话篇》中收录了一篇1998年7月28日《在区人大机关防洪抗灾动员会上的讲话》,他说道:“机关留守人员都要做好思想准备,不分男女、不分老少都要作好上阵的准备。”我没有考证周公当时有没有上抗洪前线,但今年我找到了答案——由武汉新闻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乐活佬”微信公众号在2016年8月8日发布了《致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战斗在抗洪一线的“老干部防汛团”》一文。文中写道:“在武汉防汛最为紧张的那几天,武汉市蔡甸区汉江、洪北、消泗等防汛大堤上,活跃着一群老干部的身影,他们胸前佩戴的党徽和‘老干部防汛巡视员’的红袖标,在大堤上和人群中显得格外夺目。这身影犹如一面鲜红的旗帜在防汛大堤上飘扬。”“7月16日,区老领导周成林等6名老同志,冒着大雨赶赴另一重灾区桐湖。……老同志们冒雨对堤坝进行了全面巡查后,与桐湖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建议他们尽快调集人员和物资,将大堤再加高1.5米。”“7月18日,尽管汉江水位已降至警戒线以下,但周成林、刘志新、马开专、彭国新、陈宏海等老同志仍不放心,驱车直奔汉江柴林湾险段。……提出要加强退水时期的大堤巡查工作。……事后证明,老同志的提醒不光及时而且专业。”——退休后尚且如此,在职时的工作态度可想而知。当很多所谓的“诗人”、“诗论家”坐在书斋里对“老干体”指指点点的时候,老干部诗人正在干什么?此外,这首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洋溢着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雄壮之美。
从以上所举二诗可以看出,周公的诗作也许不是最完善的,但情感是真挚的,思想是积极的,意象是美好的。对于诗来说,也许这就够了。向美、向善、向上,周成林公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