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竹枝词史话》项目组赴长阳学术考察

标签:
武汉竹枝词长阳竹枝词长阳田昌令清江 |
分类: 奓湖竹枝 |
《武汉竹枝词史话》项目组赴长阳学术考察
时间:2016-03-28
武汉新市民网讯(姚泉名)3月25日至3月27日,武汉市社会服务项目《武汉竹枝词史话》项目组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就长阳民歌、长阳竹枝词开展了历时三天的学术考察,深度调研武汉竹枝词文化的荆楚文化基因。
荆楚地方民歌孕育了荆楚文化艺术,竹枝词这一脱胎于民歌形式的文学体裁与荆楚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张良皋《巴史别观》的相关研究,春秋战国的文化楚域,涵盖地域广泛,其中就包括巴渝地区。长阳是荆楚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被有关研究者誉为“竹枝词故里”,地方竹枝词创作研究代有传人,成就卓著,其对于荆楚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可替代。项目组考察得到了长阳诗词楹联学会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秘书长林大谟、副会长田昌令、副秘书长覃世清等专家全程接待,就竹枝词文化发源、发展以及振兴等学术课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而生动的学术交流。

艾方山合影
翌日,项目组在田昌令会长的带领下又冒雨踏访了道家文化和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长阳方山,去寻觅巴土文化之源。接着,参观了与清江县城隔江相望的古巴王遗迹——向王寨,并克服已连续步行八小时的疲惫,参观了十里长的“诗画长阳”清江碑廊,了解了当地在传承长阳竹枝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约访了同是长阳竹枝词第五代传人的陈金祥,就竹枝词创作题材以及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在县文化馆所在地巴人寨,项目组在土家族民俗表演现场,宣传了项目意义,并与艺术家们一起从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土家歌舞中寻觅竹枝词艺术源头。

26日,项目组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彭潭秋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彭潭秋纪念馆是项目组此次考察的重点。彭潭秋(1746—1807),名淑,号方山居士,土家族,长阳人,是长阳竹枝词的第一代传人。著有《秋潭诗集》,其中的《长阳竹枝词》堪称精华,书土风,写乡情,笔墨所至,长阳的乡风民俗、山川田垄、地域人文、物产方技均描绘眼前,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杨发兴先生(左)在认真听取沙月会长(右)的项目介绍
(编辑:蔡梨生)
(武汉市文联官网3月28日、今日湖北网“观楚台”3月29日亦全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