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南陔:《奓湖轩吟草》赏析

(2015-02-02 13:43:07)
标签:

诗词

奓湖轩

评论

泉名

南叔

分类: 奓湖友声

 一径松香涵夜雨

——《奓湖轩吟草》赏析

刘南陔(湖北荆门)

 

我与泉名相识缘于十多年前在诗词网站上的灌水与砸砖。四年前,泉名出了一本诗集,用了全中国只有在湖北武汉才能见到的一个冷僻字——“奓”——并且组词连句,将他的诗集命名为《奓湖轩吟草》。诗集中有五首诗是馈赠本人的。更令不佞感动的是王道平老先生在序言中竟然提到了《送刘南陔老师归荆门》一律。只是近年来公务在身,听命于人,未能及时作复。近日编志落幕,协会脱钩,留得片刻时间偿还文债,遂从《奓湖轩吟草》及泉名近作中,撷取一些篇什,写了这篇读后感,也算是一个“迟来的爱”。

泉名思维敏锐,头脑灵活,反映迅捷,往往口诵心惟,即刻成篇。他把大量诗作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他是白云黄鹤的守望者,高山流水的后来人。我们不妨来稍作赏析。

泉名为绝,活泼灵动,趣味横生。大凡人物、景物,所见、所感,都能随手撷取入题为诗,其中最为吸人眼球者当是山水风景、田园乡土一类。我们先看这首《蔡甸桃花源景区》:

火焰村前流水香,桃花十里待渔郎。

春风怎不偏心眼?一脸绯红在此藏。

“流水”、“桃花”、“鱼郎”三种意象把火焰村装扮得古朴典雅。出彩在转结两句。游客至此,羡慕美丽的风景,爱屋及乌,甚至嫉妒春风,责怪太“偏心眼”,只赐景于此。“一脸绯红在此藏”,一个“藏”字,使人联想到陶渊明梦寐以求的桃花源,竟然“藏”在蔡甸!全诗一气呵刘南陔:《奓湖轩吟草》赏析成,写得飘飘洒洒,迤逦多彩。

再看《陈福岭野炊》这首:

何处炊烟带笑声?青蝉白鹭一齐惊。

儿童不厌山中味,暂借溪泉淡煮羮。

说是一幅野炊白描画吧,不够确切,它分明有声有色(“炊烟”、“笑声”)、有动有静(“青蝉”、“白鹭”);说是影屏剪辑吧,也不够确切,它分明可嗅可感(“不厌”、“山味”)、可以互动(“借溪”、“煮羮”)。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与高超:它出于画而胜于画,藉于屏而胜于屏。

善用动词是泉名绝句的鲜明特色,请看《蔡甸嵩阳寺》:

山藏古刹秀如屏,一段晨钟云也听。

半日偷闲学僧坐,松风洗得满头青。

这首诗中,“听”、“洗”两个动词,化景物为动物,化抽象为形象,比兴手法存焉,寄托感触甚焉,读后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

再如《宿龙霓山》一首:

云过山房淡淡明,龙霓重到北窗横。

一坡野鸟知春好,派个莺儿催客醒。

那个“派”字大有文章可作。谁“派”?字面上看当然是“野鸟”。“野鸟”会“派”吗?查询得知,龙霓山乃蔡甸区新辟景区,曰“大好河山”,“派”莺儿催客者,归根到底人也!有诗家儆言:诗句当少用动词,动词前有施动,后有受动,拖泥带水,弄不好疲沓呆板。泉名才不管这一套。

泉名制律,端庄典雅,蕴含深邃。在他的律诗中,咏史怀古者较为丰著。这类诗作往往涉及众多的历史掌故、专用术语,再加上寄托幽思的比兴手法,相对绝句的晓畅通达而言,艰深难懂。我们以《谒黎元洪墓》一首为例:

云浓树暗起鸣虫,石冢深藏楚市中。

一径松香涵夜雨,半山草色乱春风。

曾无蹈海屠龙意,忽有承天建国功。

挂印陶朱应自叹,身当治世是英雄。

诗中“蹈海屠龙”、“承天建国”、“挂印陶朱”等等涉及一些历史典故,需要读者去考证一番。对于难解的诗,叶嘉莹先生曾说,一般讲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直觉的、感性的层次,第二个层次的阅读是知识性的、理性的阅读,第三种是完全属于读者接受的阅读,即“创造性的背叛”。(见《中华诗词》2014年第5期《诗书半日谈》)读泉名律诗恐怕更多的要进入第三个层次,即进入意境的再营造、诗意的再拓展。

诗人对这位清廷陆军协统摇身一变为民国大总统的黎元洪是抑是扬、是赞是叹?或许能从隐隐约约的文字中看出一些端倪,但更多的则需要我们去独立思考。“诗无达诂”。我以为读这首诗对黎元洪如何评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一径松香涵夜雨,半山草色乱春风”等联语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可以抛开黎大总统的评价,去感受世界的复杂与多元、人生的艰难与机遇。如果真是这样,说明你与作者产生了共鸣。

律诗中颈颔二联,向来被称之为诗腹,须得饱满圆润,内容丰厚。泉名律诗对这点把握得也很好,有些联句每每让读者过目难忘,留下深深的印象。如“石冢无尘碑似剑,香枫有意叶如心”(《谒黄兴墓》);“华夏功名在江汉,乾坤忠义到春秋”(《当阳谒关陵》);“一园嘉树来春蝶,半亩清池候晓星”(《谒张居正墓》);“两岸人烟依故垒,一江风浪散轻鸥”(《西山武昌楼》);等等。它们对仗工整,蕴意深刻,经得起推敲琢磨,非深思熟虑莫能解。一旦有所感悟,便可获得美的愉悦与享受。

泉名赋词,流畅自如,摇曳多姿。我们先看这阕《满庭芳•登锁情台》:

点点花色,溶溶泉影,依依装缀山阶。是春寻到,风物不须裁。谁筑高台远目,危峰上,顺便猜猜。扶风立,山河大好,万里付云埋。 情怀,何必锁?闲愁易结,远思难排。算浮华梦也,买醉芳街。满目青山似我,听不惯、曲断弦哀。登临处、私心有意,解放锁情台。

开篇三句连用三组叠字,珠落玉盘,泠泠作响。又借助长短句的节奏变化,凸显词人喜悦心情,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大自然的怀抱。而后随春风,攀危峰,登高台,一览大好河山,放眼万里舒云,赏心悦目到达极致。过片后,扣题急转, “何必锁”三字,振聋发聩,令人心旌震荡。“闲愁易结,远思难排”,自问自答,耐人寻味。原来放荡形骸,只是浮华一梦、醉酒寻花而已!但这绝不是“我”的性格。“满目青山似我,听不惯、曲断弦哀。”好个“曲断弦哀”,不禁使我们想起了伯牙子期,想起了高山流水。“私心有意,解放锁情台”,词人在悠悠倾吐自己的心声。如何“解放锁情台”呢?那就需要续其曲、更其弦,让知音故里后有来着,接踵先贤。惟其是,方不负青山之隆恩。

再看《水调歌头•游知音故里蔡甸》一阙:

寒雨一朝霁,煦日九真新。山南山北风色,草树已知春。解得鸣莺数阕,醉了流泉几叠,石径野游身。蔡甸河山好,款待五湖宾。 沧江畔,连嶂里,有知音。瑶琴一抚心折,佳处共欣欣。何事绝弦挥泪,莫若调丝弄管,肯信子期存。细看眼前客,都是动心人。

上阕写寒雨初晴,煦日普照,春光大好。词人委身于石径野谷,陶醉于鸣莺流水。客是画中人,己是画中客,何等惬意!过片三个三字句,如行云流水一般,既统络上阕,又提携下阕。“莫若调丝弄管,肯信子期存”,是词人的心声,也是荆楚大地的期待。全调流畅自如,可以击节吟诵。我们有理由相信,继伯牙子期之后,在知音故里这片热土上,会永远记住泉名这位能忍让、懂淡泊的苦吟人!

   

  (载2015年第3期《诗词世界》、2015年第1期《知音汇》、2015年第3期《湖北诗词》、2015年第4期《鹰台诗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