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启侠先生诗词浅读
(2014-05-22 21:08:21)
标签:
蔡甸诗词评论知音文化知音 |
分类: 奓湖杂谭 |
乡土情怀
——张启侠先生诗词浅读
知音之乡,乡人知音。区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是蔡甸诗词楹联界一个重要的阵地。作为该会的领头雁,张启侠先生的作品很具代表性。读诗须知诗人。启侠先生,笔名春阳,出生于1947年元月,蔡甸人。从区房管局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先生老骥伏枥,决心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推动蔡甸知音文化的繁荣、发展尽一份力。他学诗写诗,兴趣浓厚,被推举为蔡甸区老年大学诗词研究会会长,《诗圃》季刊主编。自己也先后加入武汉诗联学会、湖北中华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等专业诗联组织,并被聘为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特约编审。创作之余,启侠先生积极参加有关单位举办的全国诗词楹联大赛,多次获得一、二、三等奖。著有《春阳诗草》(2005)、《耆翁闲吟集》(2012)。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启侠先生是一位行吟在青山碧水间的乡土抒情诗人。“乡土诗人”这个概念来源于现代诗歌领域,是指那些以本土生活为诗歌创作题材或主题的诗人。在古典诗词的理论范畴里,“田园诗人”是一个与之相近的概念。但“田园诗人”主要抒写农村闲适生活和田园风光,个人觉得略显消极,不能准确界定启侠先生的诗词创作实际;“乡土诗人”则由于伴随现代诗歌的产生而出现,似乎更具积极的活力。启侠先生很大部分诗词作品都是以区域内的城乡建设成果为吟诵对象,他深爱着蔡甸这一方养育他的山水城垣。他写蔡甸的农村和城市,不是要表达陶渊明似的闲适的雅致,而是要对翻天覆地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进行热情讴歌。田园诗人是出世的,启侠先生是入世的。作品的价值取向与他丰富的阅历分不开。启侠先生曾担任过“鱼米之乡”洪北的乡长,农村是他的广阔天地;他还曾担任过区房管局副局长,城市是他的精彩舞台。且看这首《咏蔡甸文体中心》,它应属启侠先生城市题材的代表作,诗曰:“小城腹地莲湖岸,文体中心蔚大观。绿树绕坪呈秀美,广场傍水显斑斓。强身器械随君乐,健体球场任客玩。入夜霓灯齐焕彩,一池歌舞一池欢。”这是一首以白描为主要手法的七言律诗,描写的是蔡甸文体中心广场的欣欣气象。首联承题,写了文体中心的位置和总的观感:“蔚大观”。中二联的布置很有层次,分别从景点绿化和设施功能两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凸显广场景色优美,设施齐备,文体生活丰富多彩。尾联最为警策,写文体广场夜间的绮丽风采,“一池歌舞一池欢”,凝练地表现了人民群众载歌载舞、欢乐祥和的景象。这样的收束,正是元代乔梦符所喻的“豹尾”。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群众幸福生活的欣慰。再看一首农村题材的作品,《南乡子·奓湖唱晚》:“碧水泛银花,垂柳依依衬夕霞。候鸟成群湖面戏,哇哇。更有新荷别样葩。
如何评判一首诗的优劣?我以为一首好诗,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情与典型的历史意义。尽管我们将古典诗词这个“旧酒瓶”拿来为我所用,作为抒情表意的载体,看似老顽固、老古董,但我们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瓶中所装必须是新酒,否则,直接饮用窖藏千年的“陈酿”,大抵会出人命。也就是说,中华诗词的创作必须与时代契合,一代有一代的诗词。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现代人写诗词还是唐宋的味道,国家宪法当然没有禁止,但读起来“不亦怪怪哉”。所谓“时代感情”,是指作品的所呼所吁与当前的老百姓同一声气;所谓“历史意义”,是指作品的思想、语言、技法等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的代表性。启侠先生诗词中此类作品很多,请看这首《江城子·薄膜大棚赞》:“昔年季节至隆冬,北风凶,雪霜攻。处处田园,很少见葱茏。面对严寒无妙策,期致富,一场空。 如今巧搭透光棚,似晶宫,暖融融。种豆栽菜,四季显繁荣。广大农民勤两手,收入长,乐其中。”这是一首具有时代感情与历史意义的好作品。说它好,首先,立意高。这首江城子借赞颂薄膜大棚这种农资产品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来表现对农民科技致富、勤劳致富的由衷赞赏,进而侧面反映出党的富民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巨大利好。这正是此词作所融聚的时代感情。其次,题材新。薄膜大棚在现代农业中风光无限,但作为古典诗词的创作题材,前无古人,属于从来没有古人涉及过的新生事物;就是在现当代诗词作品中,以此为题材的也不多见。古代没有塑料薄膜这类事物,将来或许会有另外的新生事物来取代它,因而,薄膜大棚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再次,技巧多。正因为同类作品少,作者创作时可资借鉴的样板就更少,创作难度相对更大,这是人类一切创造性劳动的共性。但作者面对新生事物显得游刃有余。词的上下阕采取对比的手法来谋篇布局,显得合理、有力。君不见,“昔年”的农业得看天的脸色,靠天收,农田到了隆冬季节,只能闲置:“处处田园,很少见葱茏”;农民兄弟对此毫无办法,“期致富,一场空”。“如今”则不同了。有了塑料大棚,天老爷可看呆了:“巧搭透光棚,似晶宫,暖融融。种豆栽菜,四季显繁荣”。四季不再受他老人家控制了啊!原先受制于气候的蔬菜瓜果,现在可以在勤劳双手的呵护之下,自由生长。“收入长,乐其中”,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在创作中,作者还兼用了拟人、比喻、白描等表现手法,使作品充满形象思维的美感,将很难与诗情画意联系在一起的薄膜大棚写得摇曳生姿。最后,语言新。作者在创作时没有像酸秀才那样对劳动生产指手画脚、隔靴止痒,而是将自己看作劳动者的一员。此词的语言朴实清浅,很接近口语,恰当地契合了作品的主题,因此,虽浅而不觉其陋。很多诗人都在为诗词创作的时代性与诗词的艺术性如何协调统一而苦恼,即在使用现代语汇描写现代生活时,如何保证古典诗词典雅厚重的艺术品位。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由于长年累月的积累沉淀,具有一定情境和语码性,将传统文化的内涵包含在其中,其本身往往就是优美的景致,例如“明月”含有遥念远人或故土的意蕴,“柳”含有送别、留恋、伤感的意蕴等。因而,用传统意象来写作诗词更容易表情达意,但不免有“拾人牙慧”之嫌;而采用现代语汇来创作,对意蕴的开掘和意象的营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启侠先生很多作品在处理时代性和艺术性的矛盾时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2014年5月21日于三些楼
(载2014年第2期《知音汇》、《中国文学周·首届孟浩然田园诗词论坛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