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一日

标签:
桐城安徽旅游 |
分类: 奓湖图文 |
桐城一日
武昌會張兄,取滬蓉高速奔桐城。十一時抵。自龍騰路入,經龍眠東路,轉文城東路,宿某賓館。
翌日,晨遊六尺巷,在文城西路,樟影下灰牆短巷也。其以禮讓專美,非佳于景觀者。憑弔者寡。桐城縣誌載,清康熙朝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桐城人也,族人與鄰爭房址,往訴。張英賦詩曰:“一紙書來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族人悟,退牆三尺;鄰感佩,亦退三尺,遂成六尺之巷。予幼時即聞此事,人皆贊宰相胸懷也;今到此,思及釣魚島之爭,則又不然,因為絕曰:“樟影連雲古巷香,讓人三尺本無妨。如今莫比釣魚島,寸土相爭虎鬥狼。”家事可讓,國事焉可讓之。
游桐城縣文廟,一方文脈所在。正圍場擴建,免費。木質門樓頗精美。內辟博物館,右廂設“嚴鳳英藝術生涯陳列”。有賴少其先生《落花曲·吊嚴鳳英同志》,頗可讀,曰:“十年落花無數,何來錦囊,亦無埋花處。花在淚中難為土,舉起招魂幡,猶有傷心處。春滿江淮花起舞,燕子已歸來,君在九天碧落處。”左廂設“桐城市第三屆臨書作品展”。大成殿后側有白樓,設“館藏文物精品展”,尤喜明瓷貓
枕,鄧石如隸書。出。
問路人,桐城有何名人故居。皆不知。再問城郊名勝,曰有文和園,乃清重臣張廷玉墓云云。遂沿明秀路出城,沿河浣衣人眾多,亦景也。過境主廟水庫,秋山漸美。至龍眠村,遇別峰寺路牌。過溪橋,山路陡窄,強驅車而上,覓得,適建寶殿中。殿前鐵塔乃舊物。主持釋聖誠迎出,略談,辭。山轉處別峰六號小院甚潔,小憩。院側山溪清冽,石潭魚細,草碧如茵,唯浮楓葉數片,稍帶秋意。
下山前行至雙溪村,見相國橋,通文和園。橋下溪水流欢。路畔列洋樓數棟,選“鄉村田園”酒家,定午餐。徒步過橋上山,水泥路盡處,道左茅棚出一叟,命繳停車費,否則不許過。甚
橫,有倔癡之態。知非常人,不可與爭鋒。視其棚中有攤,售山貨果蔬等,有山歌書,購一冊,乃過。山徑皆砌石階,轉折而上,過竹林、茶場,抵園,十元。守門人曰,叟乃五保戶,民政不濟,故攔路強收費,無人願管。園為張氏享堂,倚山勢而新建,修篁蔭濃,白牆掩映,屋宇精潔。回廊中陳列原墓石構件,龍鱗鳳爪,略見當年皇恩浩蕩。堂後石徑上山,松蔭壓頭,金針滿徑。步之,松林忽盡,青天開闊。山傾處,石級層層,如殿之台。石馬翁仲列班,不覺肅然。唯墓碑無
字,不知何故。自思恐因文革墓毀,複建空塚,不願欺世盜名也。若果然,則其複建者真高人也。參畢,回首觀墓前山景,甚壯闊,誠佳穴也。原路返。叟仍在,視其癡態,怜之,乃笑谓,張廷玉不愧宰相,死後兩百年仍替紅朝養孤老。返相國橋午餐,食山豬肉、嘬溪魚湯。餐罷,玩溪水。山巔雲飛,不忍遽別。
詢得張英墓在來路雙溪橋外,遂返程。雙溪橋左有龍眠輔導小學,遙見校後山坡似有一墓,立文物碑。料必是,尋徑謁之,卻為桐城派姚永慨之墓,亦一意外之得也。再詢,曰張英墓在橋右。遂過橋,路
側见宰相墓候車亭,兼有一仿古門樓,廢敗。鄰油坊,再詢,指後山。上,歧路多,不知所之,欲問無人。擇一徑步之,穿茶場,乃越山脊而下者,必非。返,過半山農舍,閉戶,其徑與鄰通。步之,山坡荊棘中顯短石碣,鐫“張英墓址”四字,知得之矣,呼眾人來。碣後亂樹成林,哪見墓塋?與其子張廷玉墓之氣象略無可比。叢雜中尚見青磚數截,知亦毀于文革。歎曰,生前讓人,死後竟失葬身之地。張兄亦恨,數斥“X官無能”。
原路出山,再過桐城,赴孔城鎮,遊老街。其街南北向,徽式馬頭牆最醒目,飛翼排列如刺天之陣。尚開發中,正圍古街以防逃票。遊客甚少,店家亦少,僅入口處开十數家。景点則以黃家大
屋、李鴻章錢莊、桐鄉書院朝陽樓、白果廳、知府大宅等著名。黃家大屋乃茶館。李鴻章錢莊則為古街最大院落,臨街店面,複錢莊原貌,後院房毀,剩大屋若堡,門扃,不知就裏。朝陽樓為桐鄉書院僅剩之建築,五間兩層,磚木構建。樓後小院存石碑數方,皆書院遺物。白果廳先后曾駐太平軍李秀成、陳玉成軍,惜毀於火,剩基址石門。知府大院乃清光緒撫州知府倪朴齋宅,木建無釘,少見。另有名倭房者,初以為倭人所居,至則為矮小之屋,故稱,建于明天啟間,老街最古之屋。其街以“甲”為名,計十甲,長兩千余米。南端尚在修復,街面回鋪舊條石,石上多見轍痕,欲整舊如舊,然條石多隨匠手亂鋪,難見舊觀。門票三十元,目前不值。複上車,循228省道南赴安慶市。宿湖心南路。是夜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