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论证研讨会记录

(2011-08-27 11:49:05)
标签:

汉口竹枝词

工程

筹备

杂谈

分类: 奓湖竹枝

“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论证研讨会记录武汉文史专家徐明庭先生在竹枝词项目论证会上发言

 

 

“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研讨会记录

 

时间: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9:00—12:00

地点:武汉图书馆二楼会议室

与会人员:武汉市文史专家徐明庭 武汉市民俗专家万文武 华师大教授姚伟均 武汉电视台新闻部侯红志 湖北省少儿出版社编辑汤滢滨 硚口区文史办主任章颂平、钱锦贵 武汉图书馆地方文献专家杜宏英 武汉诗人黄春元、姚泉名 武汉市关工委委员、沙月工作室陈荣华

主持人:陈荣华

记录人:姚泉名

主题:研讨关于“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可行性与合作事宜

记录:

一、主持人介绍相关背景情况

  1、介绍与会人员,简述汉口竹枝词的地位,提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推介几本相关书籍;

  2、介绍沙月与汉口竹枝词的渊源以及地区政府领导对武汉竹枝词工程的支持、报道等情况;

  3、关于计划实施“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的三个理由:

  国家于6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非遗法”,对地方文化保护提供了一个尚方宝剑,从此有了法律依据;

  有一个好的契机:汉正街改造。由商贸经济型改进为商贸和文化并举型,恢复旧公馆、旧街道、旧风貌,汉口竹枝词是绕不开的一项;

  在保护和传承汉口竹枝词方面已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例如徐明庭先生主编的《汉口竹枝词校注》《民国罗汉汉口竹枝词校注》、万文武先生主编的《新武汉竹枝词》、沙月参编的《中华当代竹枝词》、泉名撰写的《奓湖轩吟草》等;

  4、“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的内容(见计划书);

  5、项目可行性分析(见计划书);

  6、该项目第一期内容及进度(见计划书)。

 

二、与会人员讨论摘要

  主持人 下面请就“汉口竹枝词工程”项目可行性与合作事宜,围绕保护—研究—传承的基本方针,请大家畅所欲言。我觉得关于将汉口竹枝词申遗,是否可作为我们的第一要务,请“非遗”评审专家姚教授谈谈。

  姚伟均 关键是以什么名义申报,可以用民俗或文献的名义。申遗项目要有独特性,作为民俗来报,还要有传承性。但今天民俗变化大,汉正街作为一个区域有一定局限性,建议以文献形式上报。目前,汉正街升级改造,有利于恢复汉口竹枝词传承保护的生态区域基础,可以打造申报条件。

  万文武 竹枝词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全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因此不具有专属性,作为文献上报不知能否获批?

  姚伟均 可以用联合打包的形式申报,以前就有成功的例子,如傩戏、端午节、炎帝祭祀等。

  徐明庭 关于竹枝词申遗,我觉得可以缓一步,几年前就有人专文论述该问题,申遗要有地区性,如汉剧、楚剧等,不是全国性的;还要看有无传承人,目前应该将精力放在“竹枝词工程”上。可以将“汉口竹枝词”改为“武汉竹枝词”,以拓展竹枝词的范围,扩大竹枝词的影响。建竹枝词碑林,如果石材太贵,可否变通,搞竹雕长廊等形式?竹枝词创作一定要讲究格律,内容要写风俗,现在诗词创作“三应”之弊流行,即应景、应时、应酬,竹枝词不拘于此,题材非常开阔,会写的人会越写越有味。现在的出版社没有出版家只有出版商,我出那本《汉口竹枝词校注》,主编认为不好卖,只印一千册,事实证明他们没有眼光,我看一万册也卖得完。在“竹枝词工程”中可以将我写的这些东西纳入方案。另外,《叶调元的故事》以连环画的形式发布是可行的,其他的内容就不需要搞连环画。我觉得可以先成立汉口竹枝词学会,“工程”实施就有了一个平台。

  姚伟均 感觉武汉的建设缺少大手笔,建议此次硚口区抓住契机,能在开发规划上着眼文化,做出大思路,做出大手笔、高规格,还原早期汉正街的面貌,将汉口竹枝词刻碑放在一旁展示,做成“汉口清明上河图”。硚口区要高度重视,开发时将汉口竹枝词作为参考依据。我认为钱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的创意能否被采用,要能打动政府和开发商。

  徐明庭 武汉对文化保护不力,投入不大,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叶调元,捧着金饭碗讨饭。所谓“汉正街博物馆”很小气,只能是应个景的小意思,做在城管顶层的凉台上,很少有人去看。

  章颂平 汉口竹枝词落脚在汉正街是可行的。感谢陈老师以个人的力量搞这个事,感谢对硚口区的支持!我们也考虑过这个事,汉正街二期开发就有这方面的安排。这次汉正街整体搬迁是市委的决策,搬走的是批发市场,留下的汉正街还剩下些什么呢?我觉得,还是文化的东西。我建议将项目改名为“汉口竹枝词保护和传承工程”。目前开发商也都注重文化,在还原老街的工程中,我们肯定会提出一些建议。汉口竹枝词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什么形式,我们到时候要和开发商协调。将碑林建在硚口什么地方,我们会在设计中考虑。目前汉正街尚在搬迁中,将来的开发商都还没有定,所以只能等待。陈老师今天这个会,好像在排兵布阵了。需要我们做什么工作,我们会尽我们的义务和责任。做旅游产品,如连环画、扑克,我们都会呼吁、支持。竹枝词就像汉正街一样是我们硚口的品牌,我们会加倍珍惜,我老亲爷手里还有一本线装的《汉口竹枝词》呢。你可以先组织人员把这件事搞起来,将来开发商或能有所表示。政府和开发商两方面结合起来搞这个东西就更好了。争取在具体规划中纳入陈老师的项目计划。

  侯红志 我没想到陈老师会有这么一个完整的规划,具体内容做得很细,很有操作性。陈老师是武汉“政协论坛”“都市写真”的主要嘉宾。我与陈老师合作最多的就是武汉文物的保护工作。我们最大的遗憾是没有留住岱家山碉堡群。我举这些例子就是为了说明陈老师一直以来都在为武汉的文化保护做贡献,这次的这个项目反应了她对武汉的家乡情怀,她的社会责任意识。我愿意跟着陈老师一起做点事。我以前创作过连环画,可以在此方面做些工作。《叶调元的故事》的连环画创作有一定难度,因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不论在什么页码,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他;另一个就是故事的背景,汉正街的旧面貌、清代服饰等很难保证细节准确,所以,我建议连环画的稿子出来后,一定要让专家前辈们审查。最好是由武汉本地区的画家来创作,艺术性其次,准确性为主。

  万文武 我觉得成立竹枝词学会是实施本项目的硬件。武汉市的变化这么大,如果我们的会员在武汉的各个角落,显得特别重要,这是永恒的,比花岗石永恒。

  徐明庭 学会成立了,陈老师的帮手就多了。

  黄春元 我退休后用脚读武汉,平常我写了很多格律诗来记录我的行程,读了徐老的书之后,专门学习了竹枝词的创作方法,我的意见就是要有一个平台,博客也好,网站也好,学会也好。竹枝词学会的会员向老年人发展,年轻人做具体工作。可以让老年人来创作竹枝词,来保存老武汉的风貌。还可以向干部、开发商做宣传。

  汤滢滨 作为出版社,我们很希望把武汉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一、校本教材这一块希望要结合学生特点,可以将竹枝词分几个方面,如礼仪、传统等;二、国学在少儿出版社是热门,带有地域特色的国学在少儿出版这一块还是空白,我们愿意尝试;三、对于少年儿童的传统教育可以在汉正街布一些点,作为校外的爱武汉教育基地;四、可以将竹枝词论坛做成大论坛;五、《叶调元的故事》连环画能否以他为主要人物,另选取一些与武汉有关的人物来创作一个系列连环画?也希望陈老师寻找一些好绘手,这个项目计划我会拿回去研究,向何主任汇报。另,要在学校先开展一些推介工作,让学生和家长有关注竹枝词的需求,我们的连环画才能有市场。汉正街升级改造纳入这个项目,硚口区就有了一个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很高兴。

  主持人 今天的论证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我会继续就相关问题与各位专家、朋友交流。由于时间原因,今天的讨论到此告一段落。谢谢大家!

 

三、散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