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报载安阳现曹操墓

(2009-12-28 21:38:34)
标签:

曹操墓

安阳

七律

杂谈

分类: 奓湖七律

报载安阳现曹操墓

发掘现场

报载安阳现曹操墓


一时天下话曹操,千古高陵出野蒿。
身死难言丞相策,墓开不见武王刀。
朔风鸣树思前史,冷月过江对浊醪。
几片沾泥枯骨在,此君当日压群豪。

 

(载2010年第1期《上海诗词》)

 

附1、梦也无声评析

近日新闻说河南发现曹操墓,很多网友以诗记之,就像曹操这个颇多争议的人物一样,他的墓地的出土,又引发了一场争论,有褒有贬,各种说法不一而足,选中这首诗,既不关争论更不干定论,我只是欣赏它的咏史怀古的风格基调,更主要的还是此诗中对于曹操所持的看法,与本人的立场比较接近,选来与朋友共赏。
  首联说的就是这个争论,那些影视明星们费尽心机想要引起人们对于自身的关注,甚至不惜用绯闻或者其他的负面新闻来保持争论的热度,更给社会舆论带来某种倾向,好像只要能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不管是褒是贬,都是一种令人瞩目的成就似的。可是就算今天人们对于成名的看法已经如此开放如此宽容,但这种宽容和开放却并没有投射到曹操身上,人们也无法换个角度,用今天的成名标准和成就标准来衡量曹操,因此对于曹操的争论还是关于英雄和奸雄的分歧。不过曹操是名人,不仅在当时是,而且他还成功地没用裸体没用隐私,便轻而易举地将人们对自己关注的热度保持了一千多年,于今而言,单就这一点,他也算是个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了吧。“一时天下话曹操”便生动形象而且客观公正地道出了这个现实或者说这个现象,这得令多少今人垂涎三尺啊O(∩_∩)O~,“千古高陵出野蒿”是说发掘墓地一事,也是曹操又一次成为关注热点的直接原因。只不过是发现了曹操长眠的“嫌疑地”而已,就造成了如此的轰动效应,由此至少可见曹操的人生的值得借鉴之处啊。
  颔联以后人的视角,考量曹操墓的情形以及给今人带来的感受,出句写他的文功,那个睿智的头脑随着灵魂的寂灭消失了,躺在墓中的人,再也不能思考了,看着这具骸骨,无论如何也再难还原当初那一切辉煌:“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的国士忧心或者说政治理想,“宁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的法家制术或者说一代枭雄的真本色,“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恳切心愿和求贤标准(在魏武的《求贤令》中有记)所体现的高明超卓的政治手段和政治方略,都是“丞相策”的具体体现,不管后人如何评说,曹操作为一个个人,他的政治成就是不可估量的。对句写他的武略,“武王刀”既是勇士的武器,也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霸王刀,三国鼎立的霸主,就不用我们来评述他的“武”之功效业绩了。这还只是从曹操的“策”和“武”来概说,要论曹氏的文和诗,则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辉煌业绩了。“身死”和“墓开”将时空拉近,缅怀曹操业绩的同时,还把伊人不再风流尚存的沧桑带到诗人的笔下,渲染气氛,沉郁苍凉。
  颈联两句,不知是否有典出处,“鸣树”和“过江”若不作典来看,也可解作兴笔,出句中“朔风鸣树”是有声背景,以作空谷传音的起兴,渲染“思前史”的悲壮气氛,暗示与古人意念相交心同此声的那种通感,对句的“冷月过江”是静景动作,用来作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感受的起兴之笔,渲染“对浊醪”的感受和心境。曹操和刘备这一对对手当年就曾青梅煮酒品评人物,彼此相顾惺惺相惜,一般咏史怀古品人评事都作“青梅煮酒”,诗人此处想起“浊醪”,不能不说与这青梅煮酒的典故有些关联,大致也是抒发自己面对曹操墓地产生的与曹刘当年相类的今昔之感吧,把“浊醪”看做青梅煮酒的谦辞也未尝不可。
  尾联收势与首联的大气开阖相比,略有些逊色,“几片沾泥枯骨在,此君当日压群豪”意在继续渲染今昔之感,把“枯骨”与“此君”当年的风采气势相比较,营造强烈的对比气氛,但是“沾泥”的用法有损韵调,“此君当日压群豪”的说法有些过于具体,过于具体的结论式的概括会伤害咏史诗的无穷余味和别样风致,也与前三联营造的大气苍凉的氛围不很协调,反倒限制了前三联的艺术感染力。个人以为收尾略显草草,气势有所削弱,这些纯属个见,泉名海涵。

 

  附2、月白风清点评
  一时天下话曹操,千古高陵出野蒿。---自然
  身死难言丞相策,墓开不见武王刀。---工整
  朔风鸣树思前史,冷月过江对浊醪。---思前史,说到了实处纵然是不错的,然私以为此处似是可以一种意象来替代的。
  几片沾泥枯骨在,此君当日压群豪。---意佳
  整首开合有度,所议繁简得当,是为正笔。首先以平实之语下笔,对句客语道出实情,然其间却是带着主观的感情色彩(陵为“高”陵、蒿为“野”蒿),是为有所言的,不显空泛。颔联顺承,以“难言丞相策”“不见武王刀”这样似实似虚的句子来议事,直使思绪随之飞扬。颈联出句“风”“树”动静相衬,以承前意,亦具启示性的,对句的“冷月”“江”“浊醪”注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其意向是具暗示性的。尾联转而落笔“枯骨”,道出心中的慨叹,令人深思。
  亮点:几片沾泥枯骨在,此君当日压群豪。(此“枯骨”是“沾泥”的枯骨,若不是由此墓掘出,又有谁能知道此君曾是威名远扬势压群雄的霸主呢?是具启发力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