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刻的记忆(73):说说投稿那些事儿(1)
标签:
投稿450格稿纸文化 |
说起投稿,那里面的故事多着呢。
现在写稿的年轻人如果说起投稿,似乎比较简单,在电脑上肆意驰骋一番,便向心仪的报刊编辑发稿,只要打开电子邮箱,找到编辑的邮箱地址,点击一下便大功告成。
可那些年头我向报刊投稿,过程要复杂得多。写文章应该先有构思,构思成熟后,便要找些纸打草稿,根据自身的条件,可以是标准的稿纸、信笺,也可以是一面尚可废物利用的纸,甚至是拆开的香烟壳子,发票、收据或者店家的账薄、工厂的文件背面,反正我大都经历过。写好草稿,便进行修改,然后在正式的稿纸上誊正。正稿需要留个底,或者一稿多投(像在湖州市的范围内,新闻稿可以投市报,也可以投市广播站),都需要复写。不管是不是复写稿纸,投寄的过程是一样的。像我当年写的新闻稿、言论稿,一般都不是很长,塞进单位的公用信封里,贴上8分钱的邮票;如果写了比较长的文稿,比如文学评论稿,就得到邮局的窗口,请邮局工作人员先称重,然后根据重量贴上相应邮资的邮票;如果单位寄件多,搭上便车,还可以邮资总付,那就比较便宜。自从有了电脑,写稿就容易多了,修改直接在电脑上进行,想到了需要暂时存储的,可以复制一下给这资料换个地方,要用时再复制移用过来,十分的方便。过去手写时,我还用过剪贴。想到现在的投稿,方便自不用说了,且根本不用“浪费”邮资。那时投寄一篇稿纸,邮递路上需要数天半月,挺费时的。现在电子邮件,无线电传送,应该是每秒三十万公里的光速吧!
为了写稿寄件方便省钱,我那时在企业里搞宣传工作,特地到当地印刷厂印制了一种文稿纸,格子的密度比较大,容量多。这文稿纸是18 x25==450,和后来我到了镇工会所印制的文稿纸大相径庭,后者是15x 14,只有210格。我印的文稿纸字数容量大了,天头地脚.自然都留得比较窄,算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纸张。一般数百上千字数的通讯报道或者时评,二三张稿纸足矣。不但我自己喜欢这样的文稿纸,连我很崇敬的报社编辑老师也爱上了它。不知什么由头,S老师也用上了这种稿纸,一旦用上这种稿纸,他的创作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以至后来他竟向我讨要。我至今还记得S老师写给我的信“自从使用你支援我的那种稿纸(450格),我的文运有所好转,写这种稿纸‘自我感觉’很好。这几年我的写作算是有收获的,这与兄的长期支持和关切分不开的,在此谨表谢忱。只是市场上没有这种规格的,只好多次打扰。”S老师使用了我提供的稿纸究竟收获了什么我不大清楚,但至少他获得了全国性的奖项,收获了相当的知名度。这也算是一种“稿纸缘”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