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连载:漫谈南浔方言(58)

(2023-08-18 09:30:51)
标签:

南浔方言

动物入谚

文化

南浔方言童谣和谚语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知识宝库。虽然以上我罗列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童谣和谚语,但毕竟还是挂一漏万。由于我钟情广布于人们口头的这些精彩语汇,不时会写一些以谚语为题材的小文,现在收录其中一则,作为对这一章节的补充:

说说动物入谚》

很小的时候,常听妈妈说谚语,那是很有场景的。当时百间楼河里鸭子很多,鸭子叫也很有学问。妈妈会做应景“文章”:“早呷呷风,夜呷呷雨,点心里(中午)呷呷落到底。”也常常不幸言中。那时水清鱼多,开春后,妈妈常说“三月三,鲈鲤上岸滩”。河滩上果然匍匐着很多鲈鱼,妈妈说它是“呆鲈鲤”一点也没错,我只要准备一支简陋的钓杆,甚至不用钓钩,在钓线上系上一段曲鳝,就能稳当当地使它成为我的盘中餐。那时河水清澈,根本没有如今污染之忧,到农历三月,餐桌上常见的荤菜就是螺丝。妈妈说“三月螺,抵只鹅”,跟妈妈上街买,都是以分论价以勺计量的,不过那是要拿回家先在清水里养着,让螺丝吐出污泥、生出宝宝,然后用桑剪剪去屁股。往往是螺肉嫩腴、汤汁鲜美,使我等肚子里油水贫乏者大快朵颐。不过也有例外,如果嗍着一颗臭的,连吐都来不及。这些年,我们觉得螺丝受水之污,不再上餐桌了,去年却是个例外。一天我在菜市场进口处看到一位农村妇女模样的,摆着地摊,一边剪螺丝一边在喊:“三月螺,赛过鹅”,顿时想到小时候的辰光,于是就花六元钱称了一斤。不同的是现在的螺丝是卖家剪好了的,十分便当。上了餐桌,果然美味,一连吃了两次,也算当了一次“回头客”。

从动物入谚,想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参与编写的官修《南浔镇志》,那里面就有几页本地谚语。后来我写《漫话南浔方言》,又涉及方言谚语。里面的诸多“主角”都是大大小小的动物,也就是看似拿动物说事,实际上都是指代世人。这些从小过来耳熟能详的东西,我随口都能说出一大堆。比如:

狗头上点油盏。偷鸡勿着蚀把米。张公养鸟,越养越小。蟑螂配灶几,一对好夫妻。拤个白虱头里搔。南栅头死个苍蝇,北栅头死个差人。待人待只落水狗,反转身来咬一口。蜻蜓吃尾巴,自吃自。白壳弯转无拨钳(权)。蜒蚰勿吃人,意思(腻心)相。黄鼠狼蹲鸡箱头,不吃也是吃,不偷也是偷。

除了这些纯生活的,有些谚语富有哲理。如:

笨鸟先飞早入林。不见兔子不撒鹰。苍蝇不叮无缝蛋。狗眼看人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好马不吃回头草。

其实这类用动物隐喻的谚语,在祖国大家庭里的少数民族中间也是十分盛行的。我可以随手举出不少:

蒙古族: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处爱名誉。鹰看高飞,人看行为。若只庇护自家狗,定与邻里不和睦。

维吾尔族:可怜狼的牧人,羊群不会增多。懒驴总嫌驮子重。好猫不在多,废话嫌啰嗦。没有意思的话,不如蛤蟆叫。雁美在高空中,花美在绿丛中,话美在道理中,人美在劳动中。

朝鲜族:青蛙常常忘记,它曾经是蝌蚪。

纳西族:工作像蚂蚁,生活像蝴蝶。

藏族:拉烈马缰绳要长,争问题肚量要宽。上阵的骏马,勒紧缰绳还想奔;睡觉的懒猪,驱它吃食也不动。

柯尔克孜族:一只山羊被狼吃掉,十只山羊把狼吓跑。

壮族:凤凰乌鸦不同音,香花毒草不同根。

满族:爱叫的猫捉不到老鼠,好吹的人办不成大事。

纵观上述诸多动物谚语,有一个共同点是具有普遍适用性,当然也不排除地方独有的特例。有一次读到一份关于谚语的资料,称动物谚语中对某些动物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不同的民族心理。由于民族不同,地域各异,形成不同的民族心理,不同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绪。我觉得这种说法似乎太深奥了些,就上面列举的谚语,只能说明祖国大家庭中的不同民族,对于动物的爱憎似乎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倒是这些谚语透出的人们对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所表现出来的幽默、爱憎和亲近感,完全是对祖国文化的高度认同。当然,如果把这个结论用到其他国家其他民族身上去,可能是不合适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