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杂谈 |
散打“打假”
所谓“打假”,顾名思义就是打击假冒伪劣的简称。假冒伪劣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太多的损失和巨大的伤害,甚至留下终身的遗憾。曾经的假酒案不知造成了多少家庭的悲剧,让人记忆犹新,谈到假冒伪劣人们是痛心疾首,愤恨溢于言表,怎么处置都不为过。
造假之风之所以盛行,说到底是利益驱使。换句话说,就是造假的成本低,回报高,使造假者前赴后继,“大火烧不尽,微风吹又生”。
造假者深刻领会了“与时俱进”的深刻含义,并在实践中亲自践行。造假的技术也是与日俱增,有些假货连专业人员也无法辨别真伪。从烟、酒、食物、家用电器、日用品等到治疗疾病的药品;从低端的粗加工产品和高科技的电子产品,乃至有重重防伪标志的钱币等等,只要有需要就会有伪品、赝品出现;无一不被假货所侵袭、为赝品所混扰。甚至还出现了人造处女膜的事例报道。
假货的盛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对国家和人民财产和生命造成了无可估量的损失。打假应运而生,打假顺民心、得民意,维护了正常秩序,保护了人民的正常权利。应该说打假的效果的是明显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假货依然在横行,受害者依然在哭泣。
究其原因,一是打假力度还不够,流于形式的多,突击行动多,日常监管少;二是处罚力度小,对造假者的威慑力不够;三是打假变成了假打,“口号打假”、“宣传打假”,只见雷声,不见雨点,不抓耗子的猫谁怕?
近见一则报道,很有喜剧意味。据2月28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市一次打假会“一些本来须到会的区领导却只派了个区政府办工作人员来参会,但签到时却是签了区领导的名,冒名顶替,管打假的人还‘造假’。”在市政府礼堂昨天召开的2008年全市质监工作会议上,副市长曹鉴燎对一些区领导的缺席和“造假”表示了明显不满。他说,这次会议是市政府组织召开的全市质监工作会议,不是质监局的部门会议。但一些区没人来,有一些区还“冒名顶替”,在会议签到表上,签的是区分管领导的名,在台下坐的却是区政府办的工作人员,管打假的却自己也来“造假”。“汪洋书记和张市长都很重视会风,其实不是要求一定要到会,只是希望如果有事能请个假,不要搞到今天这样,还要‘造假’,我最讨厌就是造假。”
连开个会都要假打,何况其他工作。“扑下身子抓落实”,这句话很经典、很形象,做任何事情只要真能做到“扑下身子抓落实”,何愁事情做不好。“稳、准、狠、实”四字乃是打假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