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乱谈
在闷热的夏夜,奶奶手摇蒲扇,扑打着虎视眈眈的蚊虫,嘴里哼着流传了千百年的童谣,一个小小子在微风的轻送下,渐渐安稳下来,慢慢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这样的场景常常会出现在脑海中,奶奶含混的歌谣和蒲扇的回忆伴我度过了远去的童年。
扇子,按照词典的解释,就是摇动生风的用具。“扇”字从户,户指门,扇也指板状或片状的东西。
扇子何时出现,是什么人发明,现在已无从考证。我想应该是劳动人民无意中的发明吧。“扇”字有两个音,两种词性。读音SHAN,平声是动词,这应该是扇的本意,意思是摇动;去声是名词,就特指扇子了。“扇”字从“羽”,最初该是飞禽的翅膀扇动给原始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吧。无意中人们挥动手掌也产生了风,这从扇子手掌的最初形象也可窥见一斑,不是有“蒲扇般的大手”这样的比喻么?朴素的先人们就地取材,一个薄片、一张树叶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有了扇子的雏形,扇子由此而生。
扇子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从诞生以来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虽经千百年而不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避暑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电风扇、冰箱、空调等现代避暑工具的出现,不仅效率更高,而且更方便,释放了人们的双手,成了现在人们常用的电器之一。但扇子以其轻巧,便于携带的特点仍然独领风骚,她的使命同样没有衰竭,而且花样百出,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时代的进步,扇子的形状、构造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进。从最初单一形状的蒲扇,发展到鹅毛扇、团扇、折扇、工艺扇等等等等。用料也是越来越讲究,从最初取自自然的树叶、草、竹蔑,到人造的绢、丝、纸等,听说现在还有了纳米材料制作的高科技扇子!还出现了一种扣在一起是遮阳的帽子,打开又是扇子的多用途扇子。
扇子用途也大大拓展开来,扇子已不单单是扇风避暑的常用工具,而且成了装饰品、礼品、工艺品、男女间的定情信物乃至独门武器!
古代的文人骚客大多是随身带着扇子的,折扇轻摇间似乎也体现了一种书卷气和潇洒味道。印象中诸葛亮是手摇鹅毛扇,运筹帏屋中,决胜千里外的智囊军师。大文豪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样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廖廖数语一代儒将的风采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扇子也成文人们了借物抒情的良好载体。斑婕妤在《怨歌行》中叹道“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弃捐箧笥中,恩情中断绝。”把人生的命运和哀怨借助小小扇子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出来,王建也在《调笑令》中这样写道“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
在武侠小说中,扇子更多的是武林高手们的独门兵器,他们的折扇可不是一般的东西,大多是铁骨铸成,扇面也是特殊材料制作,表面看来与一般扇子没有区别,内里却有天壤之别:有的淬有剧毒,有的内藏机关,有的可以发放迷药、暗器之类…教人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着了道儿。《射雕英雄传》里西毒欧阳锋的儿子欧阳克好象就是用折扇作兵器。
现代的扇子不仅制作精致,而且内容也更丰富了,大小内容上也是层出不穷。扇面上既有仕女图,也有山水鱼虫;既有名人名言,也有自勉词句;既有国画精品,更有抽象艺术……小的工艺扇只有手掌大小,而大的却有一米见方,成为居家房屋装饰品之一。扇子似乎也有性别之分。用绢丝材料制作的团扇多为女性使用;而折扇似乎又成了男性的独专之物。
文人墨客们喜欢扇子的传统似乎也流传了下来。扇子也成了一种文化,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有些智力类比赛中,特别是棋类比赛中,常常看见棋手手摇折扇的样子,成为赛场上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2006年7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