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话
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
一般来说,人们遇到一种情况,会先在心里产生想法,有了想法以后才有语言行动。如果我们在写人记事时,能够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的顺序写,那么文章就会真实生动。
请看《一定要争气》(浙教版第八册第2课 人教版第五册第26课)里这个片断: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
这个片断先介绍旧中国贫穷落后外国学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的情况,再写董第周的想法:“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然后写童第周“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的行动以及最后获得成功。这就是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行动”的顺序写的。在中国人受歧视的情况下,童第周决心为“中国人争气”,于是就“刻苦钻研,反复实践”。这样写,我们读了会觉得事情真实合理,能感受到童第周为国争光的自立自强的精神。
再看我学生的习作片断: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我打算送妈妈一件礼物,可是,送什么好呢?我想了又想,喔,对了,送妈妈一篮鲜花吧,因为妈妈是一个爱花的人。
下午放学后,我急忙跑回家,把我的“流氓兔”储蓄罐拿出来,把积攒的零钱全部倒了出来,然后来到花店,告诉花店的阿姨:“阿姨,我要买花。”
(节选自《送给妈妈的礼物》
作者:柳雪 见2008年10月14日《作文指导报》小学中年级版)
这个片断,先写“三.八”节来临的情况,再写自己想送妈妈一篮鲜花,然后写自己拿钱到花店买花。这也是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的顺序写的。因为是“三.八”节,小作者才想送妈妈鲜花,于是到花店买花。这样写,事情讲得明白,表现出了小作者对妈妈的爱。
再看我学生习作的另一个片断:
我和哥哥拿了两个盆,盛了煤往仓库里端。刚运了几趟,我们就累得气喘吁吁了,人也变成了“黑猩猩”。哥哥说:“这样不行,得想个办法。”我突然想起仓库里有我以前玩的雪爬犁,就跟哥哥说:“用雪爬犁来运吧。”
(作者:李刚 发表于1998年1月10日《小记者报》)
这里先介绍了作者和哥哥用盆端着煤往仓库里运送,“累得气喘吁吁”,人成了“黑猩猩”,哥哥说“这样不行”的情况,然后说自己想起“以前玩过的雪爬犁”,再说自己给哥哥说“用雪爬犁来运吧”。这也是按“从情况到想法,再到语言行动”顺序写的,我们读来觉得情节合理,条理清楚。
做一做,练一练
1.填空。
童第周留学比利时面临的情况是
。童第周的想法是
。童第周的行动是
。
2.按以下格式写句子。
(1)看到……想……说……
(2)听到……想……做……
附学生习作:
送给妈妈的礼物
2003年3月8日 星期日
晴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是妈妈的节日。我打算送妈妈一件礼物,可是,送什么好呢?我想了又想,喔,对了,送妈妈一篮鲜花吧,因为妈妈是一个爱花的人。
下午放学后,我急忙跑回家,把我的“流氓兔”储蓄罐拿出来,把积攒的零钱全部倒了出来,然后来到花店,对花店的阿姨说“阿姨,我要买花。”阿姨叫我自己挑。花好漂亮啊!各色鲜艳的花比比皆是。我精心挑选了几朵最美丽娇艳的花,放在花篮里。花店阿姨帮我扎上彩带,一个漂亮大方的花篮就呈现在我眼前。我拿着花回到家,双手捧着花篮献给妈妈。妈妈双手接着花篮,眼睛里噙着亮晶晶的泪花,笑着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懂得关心妈妈了。”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很多,我爱妈妈。
简评:
本文是一篇日记,从格式来说是正确的。正文记叙了“三.八”妇女节这天自己用平日积攒的钱给妈妈买礼物的经过。这是个特殊日子,做这样一件事特别有意义,选这样一件事来写,反映出小作者懂得日记的选材要求。
青岛市唐山路小学五年级二班 柳雪
发表于2008年10月14日《作文指导报》小学中年级版
指导、点评:朱维山
这办法真巧妙
青岛碱厂子弟小学四(2) 李刚
我在黑龙江老家的时候,家里养了一条大黄狗。
有一天,爸爸妈妈买煤回来了。因为忙,他们把煤放在院子里,就出去了。那天又下了厚厚一场雪。家里只有我和哥哥。我看着煤想:爸爸妈妈工作那么忙,还得回来运煤,多辛苦呀!我就和哥哥商量:咱们运煤吧!说干就干,我和哥哥拿了两个盆,盛了煤往仓库里端。刚运了几趟,我们就累得气喘吁吁了,人也变成了“黑猩猩”。哥哥说:“这样不行,得想个办法。”我突然想起仓库里有我以前玩的雪爬犁,就跟哥哥说:“用雪爬犁来运吧。”哥哥同意试一试。这时,大黄狗过来了,让我一下子想起了从电视里看到的狗拉雪橇。于是我拿出四根绳子,把两根捆在狗腰上,用另外两根把盆捆在雪爬犁上。然后我们在盆里装了煤,我到前面唤黄狗,狗听见我的叫声,应声跑过来,雪爬犁也跟着滑过来。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运,终于把煤全都运进了仓库里。
我高兴地想:用狗拉爬犁运煤这办法真巧妙。
指导教师:朱维山
发表于1998年1月10日《小记者报》
附课文
一定要争气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出生在浙江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因为家里穷,他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
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他文化基础差,学习很吃力,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他再三请求,才勉强同意让他再跟班试读一个学期。
第二学期,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每天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学习。值班老师发现了,关上了路灯,叫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面去看书。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功课终于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差,数学还考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童第周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到比利时去留学,跟一位在欧洲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学习。一起学习的还有从别的国家来的学生。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同学。童第周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民争气。
几年来,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项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手术,需要熟练的技术,还需要耐心和细心。同学们谁都不敢尝试,那位教授自己做了几年也没有成功。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做成功了。那位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这件事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激动地想:“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得到。”
思考.练习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课文有几处讲到“一定要争气”,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
3 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收集我国科学家发愤学习的故事,读一读,再讲给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