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各省中,河南人在外省人眼里好像是有点不受尊重的群体,比如你在江西,如果你说自己是河南人,那别人的眼神可能就变了。就在西安这个我渡过30年的地方,河南人也是相对比较穷的群体,西安好像有四分之一的人是河南人。
我上中学时同学中河南人多,我有几个女友是说河南活的,那些棚户区里,我去那里找同学玩,开门迎着我笑脸而来的是河南的妙龄少女。她们都很和善,处处体现友谊第一哦。
话说年末,我和女儿女婿一起去看电影——80后是比较喜欢看电影的——我一直感觉许多电影我看不进去;年初陪他们看了个3D的动作片,感觉摸不清头脑,人物在天地间横飞。
这次运气好点,《1942》这个电影有特色----电影背景:斯大林格勒正被德军围城,侵华日军刚拿下了中条山。冯大导演在影片里安排了这样镜头:河南饥民灾民们逃亡陕西的路上,日寇的飞机在头上扔炸弹——照片从飞机上往下拍,下面人不是人了,就跟走泥丸似的,黄泉路上硝烟浓。
对我来说,更刺激的是:灾民走到洛阳城门,寒冬腊月的,就住在靠着城墙搭的小棚子里,黑压压的一片,镜头里雪色苍凉。给人感觉,洛阳城里鞭炮庆贺过大年,有吃有喝的,城外饥民真可怜。——都是祖国同胞,不开城门救济,没良心是什么原因呢?——估计洛阳也是穷人多,没有余粮。
所以说1942是个悲惨的年代,要饭饿死的镜头满目,演成电影令人难忘。看完电影,一出影院我就觉得自己吃的好饱呀,现在的人吃饭有时浪费。
想想为何河南这地方老是受灾呢?一是因为它是黄泛区,底子薄;二是战乱和政府无能;三是河南人生育无节制,就当时那种国情要是个人口大省那就是说也是个倒霉大省——河南这个土地上根本就不能承受过多的人口——目前该省仍然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13亿人口中,河南就有一个亿)。我父亲是河南人,我爷爷一共生了4个男孩2个女孩,那时生育五六个孩子的不少。(我父母家是随军调动在1960年定居西安的。)
导演镜头描述不到位的是:“河南担子”——这是40年至60年陕西人给河南人起的绰号,就是说这帮河南人入陕的时候大多是挑着扁担来的,一根扁担两个筐,筐子里放的是几个孩子(镜头里扁担数量偏少)。
阿门!这些在战乱中饿死的300万亡灵,应给他们立个碑。
名演员张国立饰老东家,演的好,充分表现了河南人的憨厚与狡猾。憨厚是由于中原地区是华夏文化的发源地,此地之人应该有种;狡猾是由于生存常有危机,必须机智辟邪。女明星徐帆也演出了河南味。
许多人都知道,河南在1960年也饿死了300万,据说光是信阳地区就饿死了一百万。这种事情如果也要来个影视再现的话,可能还要过上三五十年,往事不堪回首。1942是70年前的事情,说那时候的事情,编导们可谓做到了淋漓尽致。
该片电影剧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