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过几天放假,我也闲了,索性多写博或多看电视。
几十年前的某一天,我听到一首西方的歌曲,歌词是:“爱情和艺术是我的生命。”——从此少女的心沿着那个朦胧的方向遐想。
过了不惑之年的我理解了人类的爱情,但是沾边的艺术活动我这会才刚开始——摄影是属于艺术的。然而,爱情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要想达到什么境界是很难的。
现在演婚外恋的电视剧比较多,影视界直面热点问题就吸引观众。中国正处在转型社会期,传统的田园式的农耕家庭似乎正在瓦解,代之以小的不稳定的深受工业社会和商品社会影响的家庭。(看样子我今天是在写论文)
《婚后五年》演了一大半了,进入“热闹”阶段:美丽的女主角要自杀、妙龄的情妇正在歇斯底里,男主角——事业有成的老板/企业家似乎穷于对应。
人们说:“自古嫦娥爱少年。”可是现在偏有不少嫦娥爱中年。我是学外语的,大学时我有意请女外教解释这么句外国话(直译):“一个男人、在最好的年龄,向我走来”。“请问,您认为最好的年龄是指什么年龄?”可爱的德国女外教总结性地回答:“是40岁左右的男人。”
后来我发现西方不少40岁以上的女人都独身。您想,40岁的最好男人被二三十岁的年轻女人占据,那么必然得有人独身。独身虽然可能孤独,但是欧洲的妇女对独身也似乎没有那么恐惧。据了解,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寡妇们大多都生活的很好——她们事业有成并且也可以有男人。
而在中国,对中年被男人抛弃的女人,人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同情——天塌下来了吗?
该剧中的两个美女都爱一个男人,都是死去活来的样子。编导早就知道“爱和死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几次出现了带血的镜头。我看这个电视时,此时的心情已经不是欣赏言情剧而是把它当略带恐怖和刺激的侦破片,我在想:美丽女主角什么时候会自杀?死没有死成?等等。
----世界五花八门,管它呢?爱怎么活,就怎么活去。
女人如果想在一棵树上吊死,还有心理上的原因:中国父母历来盼着女儿嫁给好男人,却没想到要教育女孩有独立的人格。而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人格独立意识不强的女性50%没有好日子过。
该剧的优点是各位角色的演员我都不是那么熟悉。现在我好烦一个大明星老是在演各种戏。秦汉是个美男子,但是看了他演的几个剧本后(我只认真看了一个,还有几个是抽看),我最怕他说的台词(对女人)是:“不要再哭了,我的心都要碎了。”——反胃。
托尔斯泰《安娜、卡列林娜》是一本厚厚的小说,该书里描述的也是婚外恋,看过该书的人都产生了美感。相比之下,现在的婚外恋作品更多的表现要死要活的挣扎、增加了刺激性而缺乏美感。没有美感的电视都不会是一流的电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