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是广州的一个区,白云国际机场就坐落在这里.这里是汽车城、中国的小低特律。因为这里生产汽车,以东风日产为首的中外合资企业及相关的众多的日本独资企业在这里布开了阵式,对这个不起眼地昔日小镇情有独钟,那是因为政府的引导和生活的便利等因素,就像东莞那样。
我女儿所在的日企——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就在这儿,此处是该公司在亚洲的唯一落点。我发现跨国公司在管理上很有一套,我女儿是学外语的,但干的是管理的活,所以她会给我讲点这方面的事情。在该公司,任何小创新/小发明/改进都会受到金钱的鼓励,比如每人都要填写的关于工作完成情况的表(可能每月都填写)有时会出现填写错误或不规范,我女儿把这个表在计算机上改进了一下——软件上的改进,只要你一填错,表上就会自动的提示你:“填写错误”。这个改进并不费我女儿什么事,她有灵性的小脑袋。立即获奖200元(可能是4等奖)。他说一男孩真不简单,居然月月都有小创新,月月都获一等奖500元。此时我听了暗中想:这些钱对大公司来说真是九牛一毛,但是给公司创造的是什么效益呢?比如,我女儿那个小改进大大节约了某部门或某个人的工作量并具有长期的效益。而那个男生所做的改进(月月都有),积累下来,可为公司创造或节约上千万元的效益。再想:每增加一千万元的效益,支出的的奖金只是不到10万元——这是何等的好事。
所以我对女儿说:日企给你们的奖金太少了。她回答:有本事你到外国开公司,也挣人家的廉价劳力呀?!——我没话说了。
花都的打工者来自全国各地,但北方人较多,不少是东北人、河南人、湖北人、内蒙古人、山东人、天津人。打工的分白领和蓝领。所以这的小吃/小饭店有各式的饭菜:新疆饭、东北饭、西北饭、湖北饭在这里开张运营的较好。口味比较地道。
花都的建筑外观:80%是80/90年代的产物,让人不敢恭维。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建筑首先踏平了低矮的棚屋、取而代之的是火柴盒式的长方型楼房建筑。这种火柴盒式的长方型楼房现在看上去豪无生气、式样枯燥而
缺乏灵性。提示的是人们在生存而不是生活。
建筑是持续50年以上的凝固的雕塑,再不好看也放在那恒定地影响着当地居民和各地来客的视觉。建筑美学在古老的朝代有所体现:西安是隋唐的建筑美、北京是明清的。好像1900年至2000年这100年中没有给人留下什么特别的中国房屋建筑美学上的典范。2000年以后,在中国各地的城市中渐渐地呈现出建筑的美,这要感谢时代的发展。但是在建筑美学上保留民族特色仍是个高级的课题。
一个民族的自豪应体现在各方面: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中小学里不重视音体美我认为是一种极大的短见和失算。只有人民和官员都具备了建筑美学的概念,建筑才会成为凝固的艺术持续地启发着人民的审美力,到100年以后,我们想想我们给未来留下了什么美好的回忆呢?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