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绿卡美国移民散文投资移民新加坡 |
分类: 新加坡纪事 |
卡窥星岛
文/胡曼荻
在新加坡的人似乎对卡独有情钟。曾见到一个朋友居然有几十张卡放在钱包。什么图书卡、银行卡、地铁卡、电话卡和乱七八糟说不出的磁卡等。记得临去新加坡时有位朋友告诉说,如果你爱收集卡,到新加坡便可以过瘾了。算是信了他的话。
新加坡的巴士和地铁是联运的,且所有的巴士都是自动投币或是打卡的。一张地铁卡含有两圆的成本费,买完一张卡便可以往卡不断续钱接着用。地铁站也有一次性的卡,一次用完里面的费用,打卡时便被机器吃了进去做了回收。狮城的地铁网很便捷。从八十年代初期,新加坡用了六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地铁网,这使得新加坡每一个地铁站周围都成了一个居民中心或是商业中心,和政府当初地铁连带启动一片发展的规划不谋而合。
曾读过新加坡总统王鼎昌的传记,这位建筑专业出身的总统,当初担任交通部长期间,便大力主张新加坡建设地铁,而否认了某些专家认为“巴士系统就可解决新加坡交通问题”的论点。由于当初他的坚持,才使得新加坡构建了当今最现代的地铁网,从而真正使新加坡跻身於世界大都市之列。
在每个地铁站都可以买到地铁卡,地铁站亦竖了许多自动换零钱的钱箱,供人们换出分币买卡用。新加坡地铁网几乎漫延全岛,分为东西南北线,这使得狮城几乎每个角落通往市中心的交通都十分顺畅。不过巴士坐起来也十分方便,因为天气炎热的缘故,差不多每辆巴士都装有空调,没有冷气的巴士车费自然会偏宜一点,但人们宁愿多掏点钱,等待下一辆有冷气的巴士来临。人们亦很自觉,上了车便自己打卡或是投币,巴士车上只有一位司机罢了,却相当有序,只是新加坡人恐怕永远不会评选所谓模范售票员之类的先进人物。
遗憾的是,由于有两圆钱工本费在面,一般人买了一张卡便会连续用,是不会轻易丢掉的,所以积攒起乘车卡来就比较困难,但是电话卡便方便多了。从2圆到100圆面值的电话卡种类多得不胜数,让收藏家眼界大开又颇费心机去积攒。电话卡皆有些稍厚实,全不似以前在国内见过的那种薄电话卡。同时电话卡只是新加坡电讯公司一家垄断发行,也不似在美国任何公司都可发行。据说新电信的总裁,便是李光耀总理的小儿子。
新加坡街头的公共电话分布密度特别高,差不多离十几米远便有一部磁卡电话。每座组屋楼下都有好多部电话,所以手中有一张电话卡,打起电话来异常方便。国际长途亦只需两毛钱便可打通,至于接通后收费惊人另当别论。不过在新加坡打本地电话便宜得让你笑。每部磁卡电话亭中一般都会放两册新加坡国内的电话簿,供人查阅,且定期会有人来更换。只要电话簿丢了或破了,马上就有人负责换新的。
收集电话卡容易,常有朋友用完了就会问要不要收集。收集银行卡就相对难了。差不多每个银行都有几种用户卡供储户选择。只要在银行开户,银行职员自会问你要帐本还是提款卡,或是二者均要。银行有提款卡、支票卡或是信用卡。可以从一圆起存,也可以从五百圆或千圆起存。
当然,银行也是看钱析人,从不同的存款起存拿到的银行卡的卡面自然也不一样,有粗造和精致之分。只要出示护照,外国人自然也可以在银行存钱开户。银行的自动取款机亦分布得相当稠密,恐怕新加坡ATM的密度居世界之最。人们可以用这种二十四小时的银行,在新加坡全岛各地随时管理他们的钱财。
除了银行卡,稍微大一点的商店或是酒店都会推出他们的优惠卡或是贵宾卡。像信用卡一样,这种贵宾卡印制非常精美。有人说新加坡是美食和购物的天堂。似乎新加坡人最大的消遣之一,便是到充满冷气的商店消磨时间,星罗棋布的精品屋,迫使新加坡零售业的竞争亦变得相当激烈,商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推出贵宾卡来搞促销,也是合情合理。
并不在乎拿到商家的贵宾卡,最欣慰的是拥有一张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的图书卡。有了这一张卡,就可以在星洲全岛各地任何一间图书馆看书和借书。这一点,便不是富人所有的特权了。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都可以免费申请图书卡,外国人只要缴一年十圆的象征性会费,也可享受和是狮城人等同的权利。自新加坡国立图书馆收藏了吾在星岛出版的两本书,到图书馆的感觉便更有点不同了。
卡中窥星岛,是外来客初到狮城保鲜期的胡思乱想了。
此文写于旅居新加坡期间,被收录在即将出版的胡曼荻文集《狮城萦梦》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