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古迹印象之七:承露塔 不在天外瑶台在横州
标签:
文化 |
http://s13/mw690/001kfi8Zzy6QQDOjdus3c&690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承露塔
或福泽他人,或厚重自己
记录一段佳话,承载一段历史
即使不在天外的瑶台,即使没有承起的金鳌
不管是什么朝代沦落于荒郊的一帧壮绣遗迹
每天在郁江上的天空底下醒来
枕畔的涛声旋化为朵朵甘露,花间盈盈
照见方圆百里日日的清淳气象
——题记
雷峰塔,因一个传说而闻名。
承露塔,因一段佳话而流传。
一个在杭州西湖岸,一个在横州郁江边。
承露塔虽没有雷峰塔那样闻名于世,却因为那段佳话而被百姓敬仰。
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承露塔位于广西横县峦城镇高村东北面 500米金龟岭上,是横县境内唯一一座承载了一段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古塔,也是广西十大古塔之一,和南宁的青山塔、武鸣的文江塔形成三塔鼎立。承露塔,不仅仅是一座塔,它还是一座历史丰碑,也是一个城市亦或一个地区某段时期的一出折子戏。
传说当时永淳县连年大雨,导致郁江江水不断上涨,淹没村庄和农田,给这个村子带来毁灭性的灾难。1614年,永淳县令童时明建塔于城西五里高村附近的郁江岸边,取名“承露塔”,据传此塔为“镇水口”之用,取名“承露”,其意为“承天甘露”,为承天外之灵造福于百民。
承露塔名字起得极其巧妙,在全国现存上万座古塔中绝无仅有的,内涵深远,有着古塔博大精深的建筑风水伦理和建筑艺术。
有资料说,当时承露塔只建了五层,而且建成后不久就坍塌了。关于这个说法,也是有据可寻的。1627年,即承露塔建后的第23年,徐霞客挂帆上溯郁江到永淳县,并在那里住了一夜。在《徐霞客游记》中对永淳郁江沿岸的旖旎风光有着较为生动的描述,唯独对承露塔只字不提。究其原因,都怀疑他当时根本没看到承露塔。试想想,承露塔一柱擎天,兀立江岸,徐霞客船过高村、塔影峥嵘,岂能不见?他寻访当地人文景观,浮屠胜境,岂有不闻?想必当时承露塔早已颓败不堪无处可寻了。
据清同治年间的甲戌科进士、永淳那宁村人杨怀震的《重修承露塔碑序》里所说, 1846年,永淳县的人想重新建造承露塔,并一直为建塔做着准备,谁知一场变故,建塔之事又被搁置下来。所谓世变,就是在1850年,永淳上南狮子塘村李文彩率众起义反清,随后他参加由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大成军。1857年,李文彩攻占永淳县城,又率师3万,拔横州、克灵山、陷南宁。后来李文彩又加入太平天国石达开部,封“亲天燕”,驰骋桂、粤、黔、湘、川、滇6省。1872年,李文彩兵败黔东后下落不明。其时,正值兵荒马乱之际,人们自然无暇顾及建塔之事。
李文彩遁迹后,永淳县令蒋愈亮在1873年与同县的人一起重建了承露塔,只是,将建塔的地址移到了金龟岭,在当时传说金龟岭是郁江边上一只神龟,有“金龟动,乱哄哄”之说,据说永淳县连年洪涝灾害就是龟山的法力所致,于是将承露塔建于龟山,寓意“镇龟保安宁”的意思。
重修后的承露塔高39米,面积101平方米,呈八角形,共有七层,底宽须24人合抱,塔门面对郁江,嵌有童时明于道光二十六年重镌的花岗岩对联: “天外瑶台承玉露,云间琼树起金鳌”和横批“天南福地”等字。葫芦形的塔尖曾于1974年被雷击而残缺了一角,后又被修复,但整个塔身古风犹存。
每当夕阳西下,云飘霞舞,水中塔影荡漾,如一支悬笔于黄昏中书写这壮观的江天雄魂,因此前人将此景致命名曰“城西夕照”,列永淳八景之首。原属永淳县籍清代进士杨怀震有诗云: “影作玉龙盘郁水,势凌银汉壮峦州”,说的就是承露塔。
明清以来,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登塔远眺,满目美景瞬间化作飞扬的诗句,骚客们把诗作刻于承露塔内部,只可惜多数已被毁损,只有杨怀震所赋《游承露塔即景七律四章》可以查证。
近年来,承露塔在人们的维修保护下,更是旧貌换新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塔身和塔基,外墙的风格也恢复了初的摸样,塔顶的大葫芦也已修复如昨。为了使承露塔焕发新的光彩,同时又为承露塔设点缀了明亮的灯光,到了夜晚,塔身灯火辉煌,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千年流转不败的传说。这些交错纷叠的灵羽,在古老横州的历史里,便是一卷卷诘屈聱牙的经文,一一被承露塔记载,并日日夜夜,为南来北往的人讲解。
http://s1/mw690/001kfi8Zzy6QQDPGWZic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