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州古迹印象之六:应天寺里,那个落发为僧的皇帝

(2015-03-01 12:28:02)
标签:

文化

旅游

http://s5/mw690/001kfi8Zzy6QlZCF48sd4&690

 

山,还是那座山;寺,已不再是那座寺。

一座千年古刹,见证了千年的厚重文化和历史变迁。容颜已改,不改的是那流转千秋的15年,是那15年的岁月丰厚了横州的历史。人们仰望这座山,这个寺,只是因了,曾经在这里落发为僧的大明皇帝。

应天寺,建于南山(现称宝华山)半山腰间,西北之坡。应天寺始建于唐代(618年—907年),宋、元、明、清四朝均有修葺,初名寿佛寺,相传明代建文帝靖难后曾在此隐居十五年,故后更名为应天寺。应天寺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小五台山”的美称,在明代时,应天寺更是岭南地区佛教中心之一,香火旺盛。

时光追溯到建文元年秋,一场朱家皇室内部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爆发了。建文四年六月初三,“靖难军”攻入明首都南京,明太祖朱元璋之孙建文帝朱允兵败。

那个为了保命放火烧毁自己行宫的落魄皇帝,借着熊熊烈火,落发为僧逃出京城,当行至广西横州境内之宝华山时,险峻的山峰和曲迥灵秀之气,让他身心放松,尤其是那座建于半山中的华美庙宇,被山水环抱,被云雾缭绕,或许是被这里山中的灵气以及相对隐蔽的环境所吸引,建文帝选择了在此隐居下来。于是,这个没落的皇帝每日参禅念经,栽花种茶,南山的白毛茶,相传便是他避难于应天寺时,将自带的七株白毛茶种于此地,故亦名“圣种”。

建文帝这一住,就是十五年,

十五载参佛诵经、乡居山野的悠悠岁月,这或许是建文帝离开皇宫后最为惬意的生活。明朝新皇登基后,十分怀念建文帝,于是派人四处寻找打探,终于打听到建文帝隐居于横州宝华山寿佛寺,于是派人于1438年迎建文帝回京。横州人为了纪念建文帝,寿佛寺遂改命名为“应天寺”,意为“天子佛寺”,一直沿用至今。

事实上,关于建文帝靖难之役后是否生还之事,考古学上依然争论不休,因此建文帝是否曾经到过横县也依然是一个不解之谜。然而一切并非无迹可寻,无论是“万山第一”残匾,还是白毛茶、红腰米和穿督田螺的传说,以及徐霞客《粤西游记》中的描述,这丝丝缕缕的线索,都让横县因为这个明朝皇帝而被蒙上了一层传奇的面纱。斯芬克斯的谜语已经被俄狄浦斯解开,而宝华山应天寺的故事,却依然等待人们来揭晓,因此这座逃亡皇帝修行十五载的寺院,多年来吸引了无数历史学家前来考证,一探历史的谜底。宝华山应天寺也因此声名远播,数百年来造访者络绎不绝。

岁月的风雨可以破坏一座建筑,但是却摧不灭一种精神。应天寺历经数百年风雨,早已破旧不堪。为了将这份历史传承下来,横县从2011年开始,对应天寺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更名为“应天寿佛寺”,占地面积 178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分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庙宇气势雄伟,隐隐然多了一分或属于建文帝的帝王之气。

除了寺庙,关于建文帝的传说和他所带来的佛教精神也传承了下来。许多因建文帝而感怀的人,如今依然遁寻着宝华山泥土的芬芳,寻找着藏在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最纯粹的信仰。

落魄皇帝,以错瓦覆屋,一坛宝华朝烟仔细收着,剪烛煮茗,每逢初一十五,人们点燃檀香,与尔对视。一山清雨,怎能遮一往无前的朝拜?于闭目养神中犹见千年前的皇帝,手持佛珠,木鱼声声。寺门上的“万山第一”刚劲如初,人世的沧浪,在进解脱门时便如云烟散去。

今天的应天寿佛寺,依然终日香火缭绕,佛旗飘扬,香客不断,梵音飘渺。

 

 http://s4/mw690/001kfi8Zzy6QlZDxaRd13&690

亦真亦假“万山第一”

    真做假时假亦真无为有处有还无。

建文帝在应天寺留下的墨宝“万山第一”,是否为真迹,坊间众说纷纭。

应天寺之所以闻名遐迩,离不开历史上的两个人物,一个是据传在这里隐迹15年的建文帝,一个就是重走建文帝之路的徐霞客。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初年的“靖难之变”中,建文帝的下落历来众说纷纭,成为一个数百年来悬而未决的一大疑案。它与传国之宝和氏璧的失传、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以及赵匡胤的死亡真相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四大谜案”之一。这个谜案延续六百多年之后,于近来年突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说法,都说“破解”了这个历史谜题。然而,仔细看来,他的下落并未真正确定,他的身世依然充满传奇。试想想,如果建文皇帝真的是秘密逃出皇宫,取而代之的朱棣会放过他吗?逃出皇宫后,流落民间的他又将亡命何方?

在众多野史的补充里和传说中,佐证较多的,是建文帝曾在广西横县宝华山上的寿佛寺隐居十五年这一说法,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物证,就是一块题名为“万山第一”的匾额。

这块匾到底是不是建文帝留下的?“万山第一”这四个字,是否为建文帝的真迹?

据记载,一六三七年农历八月十四,徐霞客从贵县乘船沿着郁江逆流而上进入横州旅行,他在游览了伏波庙、陈埠江寺、永淳等地后,也就是在在历八月十五那天,徐霞客便沿着建文帝的走过的足迹,过了天子桥来到了建文帝曾经小住的蒙氏山庄,然后又到了寿佛寺进行实地考察和寻访建文帝的事迹。在寿佛寺,徐霞客看到了寺前建文帝手书的“万山第一”匾额,经他考证,“万山第一”这四个字就是建文帝的手迹。这些在徐霞客留下的《粤西游日记二》中有着详细的记载。

在民间,关于这块匾额也有另一种说法:现在我们看到的匾额虽然是建文帝亲笔笔迹,但是却是个复制品,真正建文帝题写的那块匾额早已被某一个州守拿走,这种说法也有文献记载,据说在明崇祯年间,兵部侍郎郭巩被贬廉州,途经横州时慕名到宝华山,在隐龙殿瞻拜建文帝塑像后感怀赋诗,他在序中写道:“粤西横州之南山刹门题‘万山第一’四字,建文帝御笔也,州守何心?竞尔携去。塑像隅坐荒凉,臣巩瞻靠拜低徊,不胜怆然。恭纪一绝,崇祯乙亥季香秋六月。”

    很明显,按照郭巩的说法,当时的建文帝切确是亲笔题写了“万山第一”,但真正的匾已经被不知道哪一任的州守拿去了,他所看见的匾额是一件复制品。同样认为匾额是复制品的还有陈奎。陈奎是横州人,在他的文章《重建隐龙殿碑记》中曾有相关记录,陈奎认为他看到的“万山第一”匾额是郭巩伪造的,真正的匾额其实是被郭巩带走的,但我们从郭巩本人的记录来看,郭巩的诗作又是在讽刺偷匾之人,至于说郭巩是偷匾人,实在是没有多少依据。

那么,徐霞客的认证就有了可能,匾额上的“万山第一”四字确系建文帝的字迹。至于这块匾额是否为复制品,从郭巩之后,各种文献几乎都有“州守携去”的记载,可见复制的可能性也很大。

有些谜底可以解开,然而,有些谜底,也必将会成为千古无解之谜。岁月如烟,而往事未必成烟,那块到现在也不能确认真假的 “万山第一”匾额至今尚存,但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四字中完整存在的仅有“一”字,其余“万山第”三字已如残垣断壁般无法复原,依稀残存那三个字的下部很少的笔画,但也能看出原字的大致。那块匾再也无法再像当初那样悬于梁上,以昭示这里的辉煌与荣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小小的遗憾。

不管是真迹,还是古人临摹,同样都保留了建文帝的字迹,也属弥足珍贵的文物。因此也不必对匾额的真假一争上下,只要建文帝带来的佛教精神还在,足矣。

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无数的往事都已经湮没在久远的过去,包括各种揣测和推断。历史,在试图挖掘和探究真相的人们眼中始终是昙花一现,恍若烟花盛放之后成为冰冷的残骸,最终悄然消失人们的视线。那些试图解开历史疑团的人们终究徒劳一场。那“万山第一”是否真的为建文帝所题?真相,早就已经随着600多年前皇宫那场熊熊燃烧的大火,消散在灰烬中,亦如那烟花盛放后的消逝,不留一丝痕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