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的真快,这周就要开学了,而高考的朋友还有不到100天,想3年前我这会儿好像已经在学校里埋头K书,不过在100天时好像班里有讨论过一个问题,“你的目标是什么?”现在想来,这时候考虑也不为过,还真感谢那时的班主任。
不到100天,应该考生们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了吧。不过这时候困惑的考生也很多,本来还按着正常路子走的,给这事儿给搅浑了。这很正常,说白了还是目标不明确。这种不明确有来自自身的,也有来自家长的。记得在春节前回母校里看望老师,老师依然带着毕业班,在办公室里顺便聊了聊曾经的和现在的事儿,其间有一高三学生来问问题,就聊开了。这个学生也和我们那会儿一样,虽然每天埋头啃书抱题目,但静下来聊起来,也都有一丝茫然。记得给我上伦理课的季芳桐老师(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研究)在课上说过,“目标是什么?目标是空的,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实现,但目标是为了让奋斗更有意义,……”其间还列举了一些事迹来阐述这个问题。这句“目标是为了让奋斗更有意义”应该是那堂课最深刻的一句话了,用着任何地方都是可行的,用在高三的考生们身上也是一样。“还有几个月了,你有什么目标呢?”“把所有知识点再理一遍,多做些题目,让自己心里更有底,有时间再攻克些难题怪题……”好像很多考生这会儿也都是这么想的吧,不过也不排除某些目标不明确的,来学校混日子的。要是考生们没了目标,那同“行尸走肉”
又有何区别,整日整夜的趴在不知所云的题目里,其结果可想而知。
那又该怎么订目标呢?一句空话,根据实际情况来订。之所以用“订”而不是“定”,是因为目标是可以随时变的,在事态发展过程中不断把目标具体明确,这也是我当时的语文老师教我们的,“别把什么事儿都‘定’死”。不到100天的考生们及家长们,你们的目标呢?你们给孩子们又如何订的呢?在和那名考生聊天中,也看出一个普遍现象,很多目标不是自己订下的,是长辈们代劳,比如这时候有些家长就开始预定学校、专业了,其实早点了解学校和专业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应该是与考生们沟通,而不是说“我看,这个专业不错,你的分数能考上XX学校XX专业,好好看书,这事你先别管了”。我想,很多家长都会这么说吧,考生们会反感,毕竟都是17、8岁了,也想自己掌握自己的事,不然不会有很多学生舍近求远考去外地的学校。考去外地学校莫非两种情况,一是本地学校不行,二就是想离开家到外面看看,这第二种有很多托辞,什么见见世面啦,好与人相处啦等等,说白了,烦家。我有几个同学就是这样,同级别的学校南京有很多,偏偏考去了江西、湖北,在这不是说那不好,而是从普通家长角度考虑,谁不希望孩子在身边呐。同学聚会时开玩笑说,“你当时目标就是想离开家吧?!”“可不是,以前总是听唠叨,什么都是他们定,这会儿我在外地了,他们也管不着……”瞧,他们为了这样一种目标奋斗着,还貌似很有意义。
“目标是为了让奋斗更有意义”,不要不切实际,也不要盲目贬薄,更不要强加于人。爱因斯坦的《论教育》(1936年10月15日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上的长篇讲话)里曾说过:“我以为,最坏的事是,主要靠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这些办法来进行工作。这种做法摧残学生的健康的感情、诚实和自信;它制造出来的是顺从的人。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成为惯例,那是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对于像我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多和考生们沟通,问问他们的想法,“既然走到这一步,谁不想把路子走得漂亮些”,让考生们在高三这一年奋斗得更有意义一些,这比什么都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