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刚又挨骂了。近些年,中国的“经济学家们”好像越来越变态,几天不挨骂心里就痒痒。这次,樊刚又发出了“不能让网民的声音影响了精英们的意志”的言论,很显然,他把自己当成“英”了。但网民可不管他是什么“英”,先骂个狗血喷头再说。不过,现在“经济学家们”好像也学乖了,不像以前是的,被骂了,还非要站出来辩解一番,结果招致更猛烈的骂声。也可能他们已经很出名了,不再在意曝光率的高低了。
不过,现在网上的声音真的是“主流”吗?我看也未必。倒不是同意樊刚的观点,我只是从他挨骂的事情中想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准确点说,现在网上的主流声音所代表的应该是“80年代”。理由是:首先“90年代”目前年龄还小,还成不了气候,而“70年代”目前已经成为家庭、社会的中坚力量,在事业、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们没有那份闲情逸致整天在网上泡着评东品西。至于“60年代”以上,年龄已大,只是水平不高,兴趣也不大,因此不可能成为主流。因此,只剩下“80年代”,赶上高校扩招,都掌握了上网知识,处于学校和社会的交界处,既有愤世嫉俗的热情,也确实有的是闲工夫,因此成为在互联网上泡着的“主流”。关于这一点,只要有眼睛的,随便找个网吧进去看看也能证明我分析的正确性。也因此上,“韩和某某某之争”的结果是,那些“某某某”全部被骂的无地自容、羞辱难当,被骂的连博客都关了也完全可以想象和理解了。
但是,这些互联网上的“主流”能代表中国的主流吗?当然不可能!事实上,真正的主流是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在网上扯淡的。更不可能有时间写博客,甚至出书。
注:看到了一组支持我观点的数据。特附录如下:
博鳌亚洲论坛2006年年会4月23日下午举行“互联网在中国的未来”分会,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阿萨德·贾马尔在分会演讲时透露,中国互联网将以每年百分之十六的速度增长,至2010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达到2.3亿。网民年龄百分之八十在三十岁以下,且二分之一都受过良好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