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花樽壶铭:解司马之渴,助玉川之吟(已补壶照)

(2008-08-31 10:31:59)
标签:

杂谈

近得一花樽壶,壶铭为解司马之渴,助玉川之吟.

查遍论坛,没有见有相同款壶与壶铭.也就只好自己做做功课了,好在有了网络比过去陷古纸堆功课起来舒服的多.

司马之渴,典出于<韩非子>:

【原文】故曰: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荆恭王1与晋厉公2战于鄢3陵,荆师败,恭王伤。酣战,而司马子反4渴而求饮,其友竖谷阳5奉卮酒而进之。子反曰:“去之!此酒也。”竖谷阳曰:“非也。”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为人嗜酒,甘之,不能绝之于口,醉而卧。恭王欲复战而谋事,使人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恭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寡人目亲伤。所恃者司马,司马又如此,是亡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寡人无与复战矣。”罢师而去之,斩子反以为大戮。故曰:竖谷阳之进酒也,非以端恶子反也,实心以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而已矣。此行小忠而贼大忠者也。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若使小忠主法,则必将赦罪以相爱,是与下安矣,然而妨害于治民者也。

【注释】1.荆恭王:即楚共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字不谷。公元前590——560年在位。

2.晋厉公:春秋时期晋国君主,名州蒲,又名寿曼。公元前580——573年在位。

3.鄢:(Yān烟)古邑名。周国名。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在今河南省鄢陵县。

4.司马子反:司马:掌管军政的官员;子反:人名,楚公子侧的字。

5.竖谷阳:人名。司马子反的侍从。

【译文】所以说:玩弄小聪明的人不可以让其谋划事情,只对个人效忠的人不可以让其掌管法制。从前楚共王与晋厉公在鄢陵打仗,楚国军队战败,共王的眼睛也受了伤。在战斗最激烈时,楚国的司马子反口渴了要水喝,侍从竖谷阳拿了杯酒给司马子反,子反说:“退下去,你拿的是酒。”竖谷阳说:“不是酒。”子反接过来就喝了。子反这个人生性喜爱喝酒,因而觉得这水很甜美,于是便不停地喝,结果醉了。战斗既已结束,楚共王想再战,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用患心病的理由推辞。楚共王亲自驾着马车去叫子反,来到子反帐篷里,闻到酒臭气便当即回头返回,说:“今日之战,我自己也受了伤。本来想依靠的人是司马子反,而司马又醉得这样,这是要灭亡楚国社稷而且不爱惜我国士兵啊。我不再想战斗了。”于是退兵而去,杀了司马子反又把他尸体公开示众。所以说:竖谷阳的进酒,并不是因为仇恨司马子反,他的内心对子反是很忠诚热爱的,但恰好是因此把子反给害死了。这就是奉行小的忠诚而就是对大忠诚的伤害。所以说:小的忠诚,是大忠诚的祸害。如果使用小忠诚的人掌管法制,那么必将赦免罪犯来表示相爱,他这是和下面的人相安了,然而却妨害了治理民众。

玉川之吟,说的是卢仝的诗.

卢仝(约795—835年),号玉川子,济源(今属河南)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唐代诗人。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自唐以来,历经宋、元、明、清各代,传唱千年不衰,至今诗家茶人咏到茶时,仍屡屡吟及。 


    卢仝在太和九年(公元835年)“甘露之变”中被误捕,遇害其时,卢仝正留宿长安宰相兼领江南榷茶使王涯家中。据贾岛《哭卢仝》句:“平生四十年,惟著白布衣。”可知他死时年仅40岁左右。另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卢仝自号“玉川子”,乃是取其泉名。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内容参见本书《茶叶诗词》)诗中,诗人点视孟谏议白绢密封并加三道钱泥的新茶,在珍惜喜爱之际,自然想到了新茶采摘与焙制的辛苦,得之不易。接着,诗人以神乎其神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感受。茶对他来说,不只是一种口腹之饮,茶似乎给他创造了一片广阔的精神世界,当他饮到第七碗茶时,只觉得两腋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飞上青天。《茶歌》的问世,对于传播饮茶的好处,使饮茶风气普及到民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后人曾认为唐朝在茶业上影响最大最深的三件事是:陆羽《茶经》,卢仝《茶歌》和赵赞“茶禁”(即对茶征税)。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玉川之诗,优于希文之歌(即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玉川自出胞臆,造语稳贴,得诗人句法。”诗人作这首《茶歌》的本意其实并不仅仅在夸说茶的神功奇趣。诗的最后一段忽然转入为苍生请命:岂知这至精至好的茶叶,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的,此种日子何时才能到头号啊!卒章而显其志。在一番看似是而非“茶通仙灵”的谐和语北后,隐寓着诗人极其郑重的责问。 

    卢仝《茶歌》自宋以来,几乎成了人们吟唱茶的典故。诗人骚客嗜茶擅烹,每每与“卢仝”、“玉川子”相比:“我今安知非卢仝,只恐卢仝未相及。”(明·胡文焕);“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清·汪巢林)。品茶赏朱兴味酣然,常常以“七碗”、“两腋清风” 代称:“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宋·苏轼);“不待清风生两腋,清风先向舌端生。”(宋·杨万里)。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民国初年曾改为茶社,有一楹联云:“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1983年春,北京举行品茶会,会上88岁的老书法家肖劳即度吟茶诗一首,亦引卢仝《茶歌》为典,有句云:“嫩芽和雪煮,活火沸茶香。七碗荡诗腹,一瓯醒酒肠。”

 

看看,整篇壶铭不过是在两个典故上加了两个字而已.但是偏偏就比我们搜肠刮肚撰出来的高明多了,深邃多了.两句壶铭,十个大字,切茶切壶,有警示:告诉了人们小忠之害.有浪漫,让人们知道古人如何品茶.

用这样的壶,读这样的铭,品茶才真的文化了起来,难道不是么?!

读花樽壶铭:解司马之渴,助玉川之吟(已补壶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