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有一些嵌入定理,可以把现有的数学对象嵌入到更大的背景空间中,但这类定理一般只是作为背景板,对于研究原本对象的性质,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有趣的是,哲学中也经常做类似的操作,某些哲学家看到对象被嵌入到实践、历史等背景板之中,似乎就觉得问题已经解决了。
所谓嵌入,就是可以把待考察的对象等同于背景空间的子对象,也就是说反过来可以从背景空间中把这个对象重新“雕刻”出来。这里我们以关于流形的Whitney嵌入定理为例,简单说就是:任何n维流形都可以嵌入到2n+1维的欧氏空间内。比如n=1时,曲线可以弯曲成扭结,嵌入到三维空间中,但这对于扭结的研究有什么帮助吗?其实,它提供不了多少有效的信息,只是有些人的注意力可能被分散到三维空间中,好像就觉得扭结的问题消失了,但我们完全可以从三维空间把扭结“雕刻”出来。
遗憾的是,哲学中还真有人玩类似的障眼法,把问题往背景板里一放,就认为是没有问题了,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在迈克尔·弗里德曼的《分道而行》中,就指出海德格尔的“此在”是嵌入世界的实践与历史,其本体应该就是时间性(见中译本P47):
这里Strongart教授把海德格尔的理论整理成绕口令:
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
存在者是存在的存在者,
使得存在者存在的存在叫做此在。
此在的特征是绽放可能性,
此在要绽放什么可能性?
此在绽放存在的可能性!
此在在哪里绽放可能性?
此在在语言中绽放可能性。
此在在语言中绽放存在的可能性!
因此,语言是存在之家。
你看,海德格尔又把存在嵌入语言,可以正大光明的玩文字游戏,真正的问题却是就不了了之了。
当然,这类嵌入操作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至少可以以毒攻毒,处理所谓怀疑论,特别是绝对的怀疑主义。绝对的怀疑主义通常就是把整个世界嵌入另一层背景空间中,但在经验层面上没有有力的证据,只是强调有这样的可能性,比如人生可能就是一场梦境。其实,这样的绝对怀疑主义就是一个脑洞,可以编个故事写成小说,也可以忽悠一群人搞个宗教,但作为哲学而言还是太幼稚了。
最后,国内的哲学研究者喜欢把哲学嵌入文本,对照原文逐级逐句翻译解读,其实也是一种附庸风雅的嵌入,并没有把真正的意义给雕刻出来,就像有人说自己写了一本世界上最牛的书叫龙傲天,结果却只是拿出了一本《新华字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