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心品儒:鉴玉与观人

标签:
龙心品儒美玉庸才玉文化人才 |
分类: 论道 |
前些日子横惠兄买了几块羊脂玉,造型都是仿照清代的款式。虽说均是小品,但做工非常精细,不知道是想拿出来跟我晒一晒还是有意要考考我,非要让我给估一下价钱,其实就是猜他是花了多少钱入手的。前面的符拔像、雕荷扳指等几件,我估出的价钱都与实际价格相差无几,令他颇为赞叹。到了最后一件,却出了分歧。最后的作品是一只玉猫,雕工同样很精细,论大小,比前面的几件还要大出一圈,而我所说的价格却反而不如前面的几件,令他颇为不解。他问我说,这一只玉猫和前面几个都是同一位工匠雕出来的,质地、做工都一样,而且比前面的几个还大,怎么会反而不如前面几个值钱呢?
遇上相同的事情,我相信很多人也会问我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是一家之言,不能代表市场定价。但不管市场如何,我仍旧是会这样判断。这其中的原因,还请听我详细说来。
中国人自古就有佩玉的习惯,尤其是文人雅士,近乎是玉不离身。深厚的玉文化奠定了玉高昂的经济价值。凡人皆知玉贵,但到了今日,很多人已经不知玉究竟贵在何处了。在华夏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中,玉都被赋予身后的内涵与精神背景,逐渐成为了“德”的化身,成为了君子的象征,也就是儒的象征。古往今来的儒者,根据玉本身的质地与特性,将儒之五德(另有说是九德或十一德),即仁、义、智、勇、洁,赋予这种原本极为普通的矿石,使其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节操甚至于一种理想的象征。有道是“玉不琢不成器”,对于一块天然的美玉,雕琢与刻画的工作并非多余,而是更好地体现出其本身的特质,使之“成器”。古代的君子都随身戴有玉佩,但这并不是装饰,而是用以明志、自省。其所表达的,是一种处世、处人、自处的态度,而绝不是炫耀富贵,自抬身价。
把话题引回刚刚的问题。符拔是辟邪的瑞兽,象征正气凛然;荷雕则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象征洁身自爱。而玉猫,虽然质地晶莹,雕工玲珑,神态可爱,终归不过是普通的装饰品而已。所以虽然三块玉出自同根同源,价值却理当有所不同。
但是说到这里,就感到有些讽刺了。因为这几块羊脂玉,横惠兄入手的价格,恰恰与我上面所说的理论背道而驰。理由也很简单,玉猫的个头最大,用料最多,当然也就最贵了。这不能不让我慨叹,因为这种如此“直观”的价值观,已经渗透在中华大地多年了。
鉴玉如观人,玉之琢磨是为了“成器”,人之琢磨是为了“成人”,道理相通。对于玉,现在有很多人不问其文化内涵,只问其出处、质地、大小和做工,以此来给玉定价,这和用出身、相貌、年龄和学历来给人定位有什么不同呢?只论资历,不问能力;仅以出身样貌来判断人才的价值,已经给社会国家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这种风气,促使了无数庸才削尖了脑袋去考取名校,甚至争取出国深造。以为只要混出一张国际名牌的毕业证,仕路便可一片坦途。待真正把饭碗捧到手里之后,才发现庸才就是庸才,即便是描彩镶金,依旧是无法成器、无法为国家为人民所用的。
即便无数次这样的教训,很多人仍旧是迷惑其中。因为他们不明白,人才之所以称之为人才,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依照本身的特质而行,一言一行都能符合其本性,这样才能掌握真才实学,才能真正学出点成果,做出点事情。正如同美玉本有其德性,一定要雕琢出符合其本质的花纹造型,才能彰显其美,使其文化气质由内而外的散发出来。将美玉当做金银钻石一般的饰物来雕刻、贩卖,就如同将人才当做大米白菜一样来定价销售。也许五常出的大米皆是精米,但不一定剑桥出的学生都是人才。这种所谓“直观”的价值取向,市侩的背后透着浮躁与迂腐。不将其改变,玉文化的流失、玉的庸俗化是小事,人才的流失、国家的危亡才是大事。
就吾而言,宁愿相信世上的每个人都是一块美玉。只是在雕琢的过程中,很多人无法依其特质而定型,致使大好的材料白白浪费。譬如某君,相貌堂堂,才思敏捷,钟情于绘画艺术,亦是颇有天分;然而家中认为画家不是正经行当,硬是将其送如经济院校攻读。本科毕业后深造于国外知名学府,历时六年得博士学位。归国之后,各企事业单位争相招揽。上岗之后,一切正常。领工资,拿年薪,混日子,终日毫无建树。自我安慰曰:“生活嘛,还不就是这样而已。”看似稳定,实则庸碌。其原因就在于,他这块瑰玉被“雕刻”成了一只做工精美的“玉猫”。所以不管看起来再怎么风光,也不过就是社会的装饰品,难以成器了。
为求学、求存而努力的你,会成为这世界的装饰品吗?看你怎么做、怎么想了。
三教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