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航庭顿名垂青史 中国园再添新秀

(2006-10-23 01:55:37)
分类: 杂文
航庭顿名垂青史 中国园再添新秀
 -航庭顿博物馆古今散记 外一笔
 
乃枫
原载于《城市杂志》第351期
 
提要:
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世上的事,说怪不怪、说奇也奇;你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不究也罢。
 
集图书馆、博物馆、植物园三位一体的航庭顿博物馆至今已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它的存在,使它所在的这座深藏于绿色植物层层环抱之中的小城圣马力诺无形中身价倍增。据说,当年巴顿将军的房子就买在博物馆附近,后来历届政府的主要官员,也都抢在它的一左一右多少留下一些足迹。如今的航庭顿博物馆,更是今非昔比-经过将近两年多的“奋斗”和努力,一座集春夏秋冬四季主题为一园,并外加五个收藏花园,再经十八个观赏景点穿插期间的标准苏州式园林“中国园”即将在航庭顿落户。其中,以“夏园”为核心的第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八月宣告完工。
       昨日航庭顿,今日中国园,历史将从此突破国界的人为限定;想那些曾以国土安全为己任,从而对中国园艺工匠百般刁难的签证官员们,必在揭幕剪彩的欢呼声中为毕竟未曾将此工程拦腰斩断而深感庆幸。
 
亨利·航庭顿与他的忘“年”恋
 
       航庭顿(Huntington)是家族姓氏。要说清这座每年平均接待五十万人参观的航庭顿博物馆的来历,就不得不提起亨利·爱德华·航庭顿(Henry Edward Huntington)的名字,甚至从他的一段忘“年”恋说起。
       亨利·爱德华·航庭顿1850年出生于纽约州的一个叫Oneonta的小镇。1872年,22岁的亨利开始为他的叔叔考里斯·P·航庭顿(Collis P. Huntington)做事。考里斯叔叔是个极其有钱的商人,他拥有整个“中太平洋铁路公司”,还有一个比他的年龄小一半还多的天姿美貌的太太-阿拉贝拉。
一口气给叔叔做了三十年,这时候的亨利已经52岁。这期间,叔侄俩的生意越做越大,亨利自己也早已成了百万富翁。但有一件事总是不尽人意,像婶婶阿拉贝拉(Arabella)那样的女人,他一生竟然没有遇见一个。阿拉贝拉婶婶与他年龄相仿,也从心里喜欢这个比自己还小的侄子。只碍于家族荣耀与传统观念的束缚,彼此心照不宣罢了。
       1952年,亨利把公司里自己的部分搬到洛杉矶,并在这里定居下来。男人与土地的缘分有时候也与他们和女人的缘分一样,第一眼看中的,往往也是最好的。累积了足够生活积淀的亨利当机立断,没几天买下了他第一眼看中了的当时在J·迪巴斯·萧勃(J. DeBarth Shorb)地产公司名下的一片草场。他在这片草场上狠下了一番改造工夫,那就是今日航庭顿博物馆的前身。
到1910年,他请建筑师迈伦·亨特(Myron Hunt)为他设计建造的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Beaux Arts Mansion展馆宣告落成,至此,他的收藏在全美国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年迈的考里斯叔叔一病不起,不久去世,扔下了少年时期便与侄儿亨利心心相印的阿拉贝拉婶婶。然而,这时候的亨利已经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还有当年拉她的手的勇气吗?
终于,久经考验的爱情战胜了世俗的偏见,1913年,亨利·爱德华·航庭顿勇敢地娶了他叔叔的遗孀-阿拉贝拉婶婶。这在当时的洛杉矶、南加州,乃至全美国,引起了一场不小的轰动。
然而,偏见毕竟只是偏见。婚后的航庭顿夫妇相濡以沫,志趣上的同好使他们在携手搜集藏品的日子里共同度过了十一年的快乐时光。1924年,他的太太阿拉贝拉病逝,三年后,1927年,77岁的亨利也毅然相随而去。遵照俩人生前遗嘱,合葬于博物馆内的航氏陵墓。而他们身后留下的博物馆,则以航庭顿的姓氏命了名,永久捐增给后世子孙,作为他们的共同财富。
 
中国园-多元文化的产物
 
如果说,亨利·航庭顿把他的大部分时间花在博物馆部分的展馆建筑以及藏品的收集上,因而表现为西方的、浓妆重彩式的强烈追求的话,那么,今日的“中国园”,这一园中国建筑,无疑为它的园林收藏平添了东方的、青素淡雅式的深邃一笔,而且是迄今为止的第一笔。
据说,这座占地面积12英亩的“中国园”将是中国境外规模最大的一座苏州园林。八月即将完工的部分只占其中3英亩,为“中国园”的第一期工程。它包括四个主题园中的“夏园”,园中的湖泊、石桥、瀑布、甬道,以及一丬可供游人品茶的典型中式茶馆。
“中国园”的初始基金一千万美元由已故慈善家彼得·潘耐克(Peter Paanakker)先生遗赠。据悉,他捐赠的一千万美金中,一半拨出建园使用,另一半拨入建园捐赠基金,以惫未来维养之需。另外,据估算,整体12英亩的建园资金将不会少于一亿美金。
据负责总体设计的人员透露,未来的“中国园”总共由分别以春夏秋冬四季为主题的四座主题园构成。每座园中,都将以应时花卉妆点,如“春园”以桃花妆点、“夏园”以莲花陪衬、“秋园”用桂花、“冬园”有梅花。另外还有分别以“竹子”、“峡谷”、“宝塔”、“盆景”,以及“松树”为主题的五座收藏园,一共九个。穿插期间的,是十八个各有典故的观赏景点。
据了解,在“中国园”之前,这里的“日本园”建于1912年,亨利·航庭顿在世时期,占地面积10英亩。如今的“中国园”在占地面积上超过前者,即12英亩。
航庭顿植物园主任詹姆斯·佛尔松(James Folsom)先生指出,“世界上培育植物以及景观设计的传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中国的历代艺术家、园林建造师以及那里的懂得观赏的人们。我们的南加州,受惠于华裔给我们带来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为我们共同建设我们多样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艺术成分。这座‘中国园’的建成,将为我们航庭顿博物馆和植物园增添一份关于东方活力的收藏。它是多元文化的产物,也是未来子孙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丰富素材。”
 
题外一笔
 
       中国人有句宽心话,叫作“好事多磨”。这话用在“中国园”的建设上,原汁原味,也许正合适。
据组织人士透露,原以为会出问题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资金的筹集都相对一帆风顺,但没想到的是,中国工匠的入境签证却一再受挫。据《帕萨迪纳星辰报》2005年11月19日报导,“11名预计本月抵达的中国苏州园林工匠因签证遭拒而不能及时到位,中国园之一期工程施工计划被迫延迟。”同日,《惠提尔日报》也做了相同报导。
       接下来,2006年1月6日,中国工匠的签证再次受挫。当天,洛杉矶的几家报纸争相报导了这一事件。直到2006年1月24日,在社会各界的一片呼声和有关部门的一再敦促下,国土安全局才不得已收回成命。至此,一场恶梦总算过去。不过人们担心,接下来的工程还将需要大量华工,就这么走走停停,全看签证官是否高兴,这工程到哪一年才能完成?
       美国历史上,大量引进华工的,这好像不是第一次。没有他们,好像就不会有泛美大铁路,没有泛美大铁路,当然就不会造就亨利·爱德华·航庭顿这位伟大的先驱者,而一旦没有了他,也就没有了今天的航庭顿博物馆。要是没有了航庭顿博物馆,建“中国园”的事便不会凭空生出来,要是不建“中国园”,那苏州的工匠便从根本上连签证的麻烦也不会有了。
       相辅相成、相生相克,世上的事,说怪不怪、说奇也奇;你道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哪个知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获奖感言
后一篇:遙祭恩师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