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十一读《老编辑手记》札记
韦君宜这部手记,出版于和风投笔从戎的年代(八十年代初)。关于编辑修养,选稿标准,作者培养,作品评论,审稿扎记等方面的各类文章,读其手记,和风解决了三个困惑。
游目聘怀:如今“走读”和“随便翻翻”的学习方式,是否可行。从韦老的手记中,不难看到,看杂书的“越广越深越好”!她举例了三个例子,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是“广博”之后才有专深,或专深之后有了广博,说鲁迅年轻的时候看冷书,有心作了《中国小说史略》,至今观点新鲜,无人超越,又说茅盾知识渊博到无所不知,这样看什么才有一个标准,讲话才有出处,办事才能公平。原来如此。和风今天大量读写,还远远不够,我常常想,梁启超一定看过清所有主要学术文章,才有他的清代国学之研究,如此放言,就如站在高山一览的痛快与明晰至远。
延安风骨:读书作文如从政做官一样,起点还是做人。哪时的韦老在延安时,就记下了胡乔木的话:“你当编辑要考虑到,你将来是爬不上去的,地位也是提不高的。……要干这一行不能考虑个人名利”。几十年如一日,韦老实践了她的“甘心”,顶着编辑出版的不正之风,抚平各方,专心为国寻找千里马,响当当地喊出“做编辑要有骨气”!
文章千古事:回答了什么真实。她引用鲁迅的话说:我小说中人物,“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不是如实记下了就是真实。这给和风随笔、散记、小心得,给黄侃式五十之后再发表文章,提供了有力的也是基石式方法论。
疫情三年来,鲜见图书馆有上榜的记录,于是这个国庆节串了七家书店。获冯唐《了不起》等19册,一掷三千金购得大家最有份量新著,尤其读韦老《老编辑手记》的手记,明确了学习方向,找到了为文路径,奠定了真切基石,当然,最重要,还是感佩韦老的为人真义,以及她的极其认真的做事态度,以及她提携新人发现新人的胆略和慧眼。
是以为记
10.9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