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月球大使馆李捷包养情感龙门阵一虎一夕谈小若 |
[匿名] FRANCIUM 在《南京女大学生公开寻包养每月4000元》 发表:2007-08-05 02:19:06
自己的思考问题:
(1)小R17岁,按HAVIGHURST分类处青年期,但即将跨入成年早期。她的同龄人应该多数在学校,他们这些人的想法是什么?显然,小R的想法具有某些典型性,按李先生的话——标本,代表了与她类似的一群人的想法,这群人在整个同龄人口中所占比例与前几年(或前几十年)类似情况相比,显然有很大上升,且敢于公开发表这样的信息。这暗示了一种价值体系的变化,而这种价值变化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多元化的一种折射。
(2)价值观的多元化并不是坏事,正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莫尔的《乌托邦》,展示了一种令人绝望的无趣。然而,此时此地,我们需要一种健康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一种责任。在这个事件中,媒体扮演了什么角色?李先生扮演了什么角色?嘉宾们代表的人群又有什么样的责任和技巧?
(3)对主持人的评价,已有很好的文章给予中肯的评价,希望现在的主持人加强学习,提高主持需要的文化功底和控制能力。曾经看过《波士堂》中曹启泰先生对嘉宾老板发出不利于下一代健康成长言论时,巧妙但及时斩断其话语的情形。对于节目的主创人员,希望不要象某些大台热衷于制造品味不高的“一夜成名”的神话愚弄大众,误导青少年。媒体应该承担起宣传主流价值观的责任!
(4)嘉宾和李先生其实是同一类人(本人观点,仅供参考),他们试图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小R认清“包养”的实质、可能带来的沉重后果,以期小R能放弃自己的观点。然而,前者认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居然将矛头指向后者,苍白无力的说教对小R毫无用处,估计小R在痛哭流涕的同时,另一个她正在狂笑。而李先生方法论的错误导致被提早请下场,且招来如此多口水,私下认为一种可能是小R也在狂笑。李先生要把此事搞大,据称目的是为了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包括立法。李先生和小R共同的惊世之举以及网友们的回应确实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例如社会学界、教育界等等,(突发奇想:如果李银河女士来会说什么?还有经常诚恳地要提高青少年人文修养的余秋雨先生如果在场会采用何种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可能各方关注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然,此事折射出青少年的价值观问题以及如何教育的问题,教育界应深思。如果多的是类嘉宾处理方式,其效果令人怀疑。李先生的处理方式引起多项争议,“事实胜于雄辩”,如小R真哭,则已有成效。这里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家庭,每个家庭都要考虑下一代的教育问题。
(5)至于小R,她自己最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大家该作的努力都已经做了,听不听劝是另一回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样性的存在才使世界丰富多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