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展豪华巴士,每周少开一天车

(2007-05-29 11:36:20)
标签:

美图

家居

体育

房产

汽车

军事

科学

文化

感悟随笔

美食

休闲

谈天说地

八卦传闻

爱情

家庭

分类: 蓝天白云行动

发展豪华巴士,每周少开一天车

     安迪原创 李捷收藏

 

发展“豪华巴士”是缓解北京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社会一起搞环保,首都的天空才会更蓝。环保意识已经普及,具体落实需要引导,物质刺激必不可少,单纯倡导效果难保。据调查,7成私家车主能够接受每周少开一天车,而且每周少开一天车便于安排和记忆。若全部私家车都能落实每周少开一天车,则首都每天减少35万辆车上路,政府部门的公车再停驶一批,北京的交通压力基本得到缓解,去年南非论坛期间公车停驶50万辆就解决了交通堵塞问题。为私家车主出行的细节着想,应赠送他一辆折叠自行车。

 

一、 当前的公交改革尚未明显缓解交通压力

    北京市政府决定2007年启动公交改革,降低公交票价,空调车与非空调车同价,令公交使用者欢呼。然而北京公交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轻交通压力,为了备战奥运会,北京市长也曾于11月访问香港考察香港公共交通管理。那么,这项政策是否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交呢?据新京报报道,就北京公交改革问题对市民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7.1%的人赞同公交月票取消后IC卡4折优惠,82.1%的人认为“月票车装不下,空调车坐不满”的现状会大有改观。调查还出乎意料地显示,近6成市民认为低票价对吸引更多人乘坐公交作用不大。

    笔者认为,这次公交改革不仅不会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公交,相反,正在尝试乘坐空调车上下班的“有车一族”将因空调车的爆满而放弃,重新自驾车上下班,笔者就是其中一员。为了搞清其中原由,不妨对使用各种交通工具出行人群逐一分析。

1、  习惯使用公交的人群

对于这一部分人群,公交票价降低,无疑会强化他们使用公交的习惯。

 

2、  骑自行车(包括电动自行车)上下班的人群

城市自行车道在萎缩,骑自行车上班存在安全隐患,这一群体之所以选择自行车,首先是为了省钱,其次是为了省时、方便(不用倒车),第三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省力。自行车上班的时程一般在为40分钟左右;而北京人乘坐公交平均上班时程平均90分钟。公交票价降低会使这个群体中的很少一部分人投奔公交,并且有可能会使计划购买电动自行车的人放弃购买计划或者延期。但是自行车的减少并不能缓解机动车道的拥挤,也不能有效地遏止大气污染。

 

3、  打车上下班的人群

4、  自驾车上班的人群

    对于以上两个群体来说,公交改革的意义不大,因为他们对交通工具的诉求是卫生、舒适、方便、快捷。基于他们的支付能力,降低公交票价对他们基本没有吸引力,而且改革后,空调车会变的拥挤,车内的污浊空气和“身体不洁者”会使他们“敬而远之”,这两个群体中即使有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环保意识的人,改乘空调公交的心愿也难付诸行动。北京现有约145万辆私家车,这是导致交通拥堵的最主要原因。

 

5、  乘坐单位班车上下班的人群

    公交改革与这一群体基本无关,单位不会因为公交降价而取消班车。在一定意义上说,单位通勤班车相当于内部公交,政府没有必要限制。

 

6、  乘坐单位小汽车上下班的人群

     对于这一群体,即使公交免费,“打死也不坐!”,因此,公交票价降低对他们毫无意义,除非政府借鉴非洲论坛期间积累的经验,出台强制措施,严格限制公车私用上下班。即使政府这样做,这一群体也绝不会选择公交,而可能选择使用私家车或打车上下班,或者单位采取变通的方式,多人使用一部小汽车作为“通勤班车”,公车私用的数量虽然减少,但每天的运行里程增加,对缓解交通压力无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公交改革难以实现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缓解现在的交通压力呢?笔者认为应该在自驾车和打车上下班群体上下工夫,针对他们的需求采取相应措施,满足他们的出行要求,吸引这一群体主动“弃暗投明”。

    香港的公交之所以承担了本港70%的出行需求,是因为其卫生、舒适、方便、快捷的标准满足了广大中产阶层的要求,大多数中产阶层自愿选择了公交。

 

二、公交改革为什么不能吸引高级白领阶层

    假如有人掏钱请你到一个不太干净的地方去吃饭,你乐意去吃免费的午餐吗?!

    假如有人求你办点事儿,为了培养感情很客气地请你吃饭,点了很多菜,却要了一瓶很普通的白酒,而你平时在家自己小酌一点茅台酒,此人不断地劝酒,你若不喝似乎是不给面子,可是喝的难受,你要说酒不好,分明是在打人家的脸,看不起人家。你说这顿客客气气的饭你能吃的舒服吗?下次他若再请你,你自然有N个借口推辞坚决不去。对方的行为难以让感情升温。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只能在开始说不喝酒,对方要坚持喝酒,你就要茅台。现今假酒很多,为了身体健康,就不能嫌贵,不能随便找个饭店,可是到星级大饭店,总体消费一下子就上去了。尽管如此,星级大酒店生意依然兴隆,消费群体庞大。

    出行也是如此,公交犹如大排挡,即使免费,讲究卫生的人也轻易不会进入。要想吸引这些人来消费,你必须把装上空调,设置高间、雅座、包厢一类的,最好能改造成“豪华大酒店”,靠优惠打折方能吸引他们多来惠顾。

 

    人以群分,消费市场就是要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这就是市场营销中的“差异化”理论,而北京公交之所以不能够吸引白领阶层的最主要原因是其综合卫生标准不能满足这一群体的基本要求,他们需要的是“面包”,而我们今天公交提供的却是“馒头”

 

三、缓解交通压力的解决之道

    北京的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上下班高峰时段和特殊节日,私家车的数量和增幅是导致北京交通压力的最主要原因。目前,出租车的起步价是10元,打车上下班每天至少需要20元,而自驾车每天的消费也在20元以上。假如有卫生、舒适、方便快捷,每天上下班交通费用控制在15元左右的“豪华巴士”出现,这两个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便会主动选择来吃 “面包”。

    北京现有私家车150万辆左右。若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改乘“豪华巴士”上下班,就能减少近50万辆车行使的,其对整体交通压力的缓解是巨大的,今年北京举办非洲论坛期间,政府强制停驶50万辆公车的效果就是例证。

    出租者一天的平均运行里程是私家车的5倍以上,若减少2万辆出租汽车,就相当于减少10万辆私家车。有了“豪华巴士”,打车上下班的自然显著减少,出租车就可以缩编,黑(出租)车就难寻市场,久之,黑车现象可能会自动消失。

城际豪华高客的成功发展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去石家庄,若非特殊需要或者家庭成员一同前往,大多数有车的人都会去乘坐京石高客,其票价远低于自驾车的费用,而且舒适、安全,路上还能美美地睡上一觉儿,车上有卫生间,中途不停,直达目的地。高客中不乏“奔驰”、“伊萨贝尔”等超豪华大轿车,尽管运营成本较高,但上座率高,依然赢利。

    再就是北京的机场巴士,虽然人们对其服务态度颇有微词,但其相对出租车价格优势和乘坐舒适仍令其满载并获取高额利润。

    需求创造市场,假如北京有“豪华巴士”来满足白领阶层的上下班出行需求,“有车一族”会有越来越多的就会自觉地选择使用,政府再从环保角度加以引导,私家车只会在休闲和特殊情况下使用。这样便会有效地缓解北京的交通压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北京的天会变的更蓝。

    东京的机动车数目是北京的3倍,但东京的机动车年行驶里程(即公里数)不到北京的四分之一。他介绍说,北京的小车年平均行驶里程达到4.74万公里,美国是1.9万公里,欧洲是1.25万公里,日本则更低。东京市区,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原则上步行十五分钟之内肯定有地铁或轻轨车站,地铁和轻轨环保卫生、运行准时,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高达87%,上下班开自家车的人实在很少,东京市民自家车的功能主要是周末或节假日出游。这样,路面上的车流就减少了。” 伦敦、巴黎、纽约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均在70%左右,而北京的比例近为29%,政府力争在2010年把这一指标提高到40%。

 

四、发展豪华巴士的可行性

    60万人改乘“豪华巴士”,平均每人每天的交通费用15元,一年260个工作日,一年豪华巴士即可收入23.4亿元。政府投入20亿元可购买价值50—100万的豪华巴士 2000—4000辆投入运营。若3000辆豪华巴士投入运营,平均每辆车每天只需负担200人的上下班。运营豪华巴士,不但不会赔钱,反而会赢利,因此,切实可行。即使政府不投入,只要政府许可,企业完全可以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之下,通过融资或其他市场经济模式把“豪华巴士”迅速发展起来,很可能为北京公交发展创造一个奇迹。

 

    发展“豪华巴士”既无损北京的GDP,又能有效缓解北京交通压力,为北京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愿“豪华巴士”启动改善北京空气质量的良性循环,让北京用更多的蓝天来迎接2008年奥运会。

 

月球大使馆为何赠送折叠单

有多少钱才能享受豪华公交?

“豪华公交”是否值得借鉴?

提高空调车上座率的关键是“卫生舒适”

 

发展豪华巴士,每周少开一天车 

安迪排行榜: http://blog.sina.com.cn/u/49bb1b910100096o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