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新定义象土豆
月球村CEO李捷
1. 有大无小
今天几乎所有的媒体在报道中都使用了“八大行星”一词,然而,依照新的行星定义,本无“大行星”概念,究其原因是人们习惯了过去的“大行星”的说法;可是在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新定义中,只有行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三个概念,以往的“小行星”概念并不存在。矮行星既不属于行星,也不是小行星。人们的习惯难以改变,这有大无小确实别扭。
2. 不合逻辑
依照新的行星定义,矮行星与行星的截然不同的两个类别,这在中文的形式逻辑上很难讲通。这相当于说副处长不是处级干部;中将少将不是将军,惟有上将才是将军一样令人费解。
3. 为何不开除海王星
依照行星定义,冥王星因为其轨道穿越海王星轨道而失去行星地位,那么冥王星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海王星的轨道也必然受到冥王星的影响而不能完全排除冥王星的影响,海王星也应该被剔除行星家族。
4. 卡戎地位最尴尬
依照过去的说法,卡绒属于冥王星的卫星,因而依照新的矮行星的定义,矮行星不能是卫星,因而失去“矮行星”的资格;既然冥王星已经被剔除行星家族,也就失去拥有卫星的资格,因为卫星必须是围绕行星运转的,照此,卡戎连卫星的资格也被剥夺了。而且已经正式命名的原来的两个冥王星卫星也失去卫星资格了。其实开始把卡戎认为是冥王星的卫星也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二者的引力中心不在任何一个天体内,卡戎随小但不属于卫星,二者应属“双星”系统。
行星定义委员会的7位博士历经两年一致通过的草案在此次大会上被多次推翻修正,而且在表决前还在修改,这本身就不太正常,除非这7位博士确实废物点心;草案讨论过程虽然民主气氛浓厚,听众不时高声打断行星定义委员会的介绍,提议者采用竞选的方式煽动听众支持自己的观点;处在争议漩涡正中心的行星定义委员会主席欧文·格林格里希倒也不急不躁,他表示,激烈的讨论恰恰反映了天文学领域研究的进步;最终2500位代表只有424人(5%)等到最后参加表决;而且这些科学家不可避免地更多的是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角度作出片面的选择。民主程序不可或却,但更需要冷静、理性、慎重、深思孰虑,同时也必须兼顾历史、人文、习惯等多个方面,最终方能得出令人尊重的稳定的科学定义。显然,此次决议的结果令人信任不够。
新华网报道,当天的大会在4位歌唱家美妙的歌声中开始,以激烈的争论贯穿,以“里程碑”式决议结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主席埃克斯来说,投票结果是“一个遗憾”。他认为,应当将“矮行星”也归入行星之列。
(美联社报道)冥王星发现者克莱德·汤姆勃的遗孀对剥夺冥王星行星地位的决定表示失落。
(BBC报道)美宇航局耗资7亿美元的“新地平线”飞船冥王星探测任务的负责人艾伦·斯特恩痛斥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冥王星降级的决定,“对于这一结果,我为国际天文学大会感到羞耻。只有不到全世界天文学家5%的人对这一严肃的问题投了票。”这一决定“让人不知所措”,新的行星定义标准并不科学。他说,具有类似想法的天文学家将致力于恢复冥王星地位的努力。
2001年美国也曾经因投票表决被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扫地出门,次年得以重返。
解决之道:接受行星定义委员会提交的草案5B
依照最终草案5B,在行星前面加上“经典”,矮行星亦属于行星类别,把冥王星和卡戎定义为“双行星”系统,照此办理,以上问题应刃而解。(1)八颗经典行星被俗成为“八大行星”;矮行星被俗成为“行星”,即能把二者区分开来,又能照顾到大众的习惯。(2)冥王星拥有新命名的两颗卫星也就名正言顺了。若能明确行星打扫轨道的“清洁度”要求,以此作为标准区分开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地位,定义就比较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