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老红评论青少年成长母女关系 |
分类: 岁月随笔 |

猫
姚铭琦(12岁)
所有的猫都当过人类
敏感且自尊
独立而庄重
它们有很多时间专注发呆和观察世界
还可以把身体绕成一圈
用尾巴遮住眼睛
不看这个人间
选自《孩子们的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
早晨醒来,躺在床上看了一会微信,读到两首好诗和一篇小学生作文,特地在微信朋友圈做了分享。
上面这首诗是其中之一,作者是12岁小学生姚铭琦。诗作准确地捕捉到了猫咪的自在的状态和在“观察世界”时的奇异神态,既生动有趣,又非常深刻,甚至可以说令大人们和“这个人间”吃惊!
首先,我从这首诗看到了诗歌的社会认识功能。诗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令大人惊叹的青少年的奇妙的心理、个性与自尊,这就是“敏感且自尊/独立而庄重”,“有很多时间专注发呆和观察世界”。细细品味这样的描述,有助于大人们了解青少年的特点,了解自己的孩子。
当代青少年生长在文化多元化和信息化时代,每天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冲击,社会与生存环境更加复杂,学习与人际关系的压力更大,这使他们显得比与在传统型社会中长大的我们更加“敏感且自尊”。作为家长,如果你不能理解孩子的这些正常而并以奇妙的特点,或者当孩子做了一些“傻事”、“尬事”或“错事”时,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症结,而是大声责备甚至体罚、恶语相加的话,孩子就会封闭自我进行保护,像小猫一样:
还可以把身体绕成一圈
用尾巴遮住眼睛
不看这个人间
“把身体绕成一圈”,可以说是青少年在遭受误解、屈辱和困境时委曲求全缩成一团的生动写照,看了让人心疼。请注意“遮住眼睛/不看这个人间”,这与其说是一种“眼不见心不烦”的躲闪与逃避,不如说是青少年在面临困境时对成人世界的强烈抗议。孩子捂着眼睛,不愿再看这个人间,不愿再看眼前的一切,这是很吓人的,这是心如死灰的绝望。我们要避免这种情形发生,要用爱和行动鼓励孩子走进自然、融入社会、拥抱世界,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
那么,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找到与青少年的沟通之道?下面讲个故事说明一下看法,供大家参考。
我有一个同学,女儿在外地上大学,每天都要给她打电话聊天,也没有什么事儿,就是打电话聊天,同学说:“一聊半天,就不挂电话,烦死我了呀!”
这是诗友们一起聊天时说到孩子成长的一个插曲。她本来是向大家抱怨女儿老是长不大,不独立,有些“娘趴儿”。结果大家都很羡慕她,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好往家里打电话,“不知道他一天到晚都在忙些啥?!连个电话也不打!”
我更向她祝贺,要她珍惜母女之间这段无话不谈的难得的亲密时光。
同学问为啥?我告诉她,孩子一出生,就是离母亲越来越远的一个过程,到了青春期还会叛逆,甚至会把父母当做对立面。等女儿有了男朋友,便有了自己独立的小天地。那时,当她整月整月不给你打电话或者不来看你时,你就会慌慌不可终日。按照小惠的说法儿:“那可不中,不打电话不看见,那可不得了!”
这段紧张的母女关系,可称为青春期叛逆后遗症。只有等女儿自己经历了结婚、生子、哺育等重大人生经历之后,才会慢慢体悟作为“妈妈”的心路历程和心灵感悟,才能真切感受体悟妈妈对自己的爱,才能真正激活自己作为女性所特有的“伟大的母性”,才能让把自己变得更加宽厚、包容和善解人意。生命的本质是人生的体验,只有经历了这些人生阶段之后,所谓的青春期叛逆后遗症才会真正消退。
然后,我给她讲了一个相反的例子:大学毕业后,女儿工作、谈朋友,比较忙,很少主动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等不到电话很郁闷,坐卧不宁,便转发个微信试探孩子的反应,结果孩子也不回复。查看自己发的朋友圈,也不见孩子点赞或者留个表情表示看到或者路过,就更郁闷了。她觉得孩子不关心自己,她被越来越强烈的想念搞得六神无主,郁闷烦躁,心慌气短,无可奈何,只好自己主动给孩子打电话。
孩子接电话问:“有事儿吗?”
妈妈:“木事儿,就是想给你说会话儿。”
孩子:“我正忙着呢,你快点说吧。”
妈妈:“我不说,你说,我想听你说话儿。”
孩子:“…………”
于是便陷入了长久的可怕的沉默!沉默!沉默!
妈妈举着手机,眼前闪现的是幼儿园、小学、中学放学时接到孩子,从呀呀学语到滔滔不绝,孩子激动地讲着校园见闻的兴奋画面,是到了家里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撒手,是妈妈走到哪儿跟到哪儿跟在屁股后面说个没完没了,是半夜里突然跑进妈妈的房间钻到妈妈的怀里抱着妈妈睡觉……
但现在,孩子在电话那头沉默不语。
多么难堪的沉默!这对妈妈来说,真是一秒长于百年!
其实,孩子不知道,妈妈想聊的也并不多,只是想了解一下孩子最近工作如何?忙不忙累不累?心情好不好?简而言之,就是想听听孩子说说话儿而已。
但是,在孩子看来,这些都没有什么可聊的,工作就是工作,没什么可聊的。甚至还认为,聊你也不懂,说这有啥意思?
妈妈想听孩子说说自己。但孩子恰恰最不想说的就是自己。
妈妈不知,孩子其实早已经过了啥话都给妈妈说的年纪。
结果,就这么僵持着,两个人拿着手机,谁也不说话,就这么僵持着。
孩子越是不说,妈妈越是着急、气恼。她想给孩子讲讲道理,谁知话刚一出口便变了味,成了怼呛、吵架,结果是不欢而散挂了电话。
如果说在妈妈给女儿打电话前,只对女儿有三分抱怨的话,等挂了电话,这个抱怨已经突然增加,变成十分抱怨!
如此周而复始,本来很好的母女关系,却搞得僵硬、生分,中间好像隔了几座大山似的,可谓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冷静下来,也没啥不好理解的。从文章开头所引用的诗《猫》来看,作为妈妈,要充分了解:时代不同了,孩子已经不是少年时代的孩子,孩子已经长大,有了独立的人格、思想和生活,要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因为他们比传统时代长大的我们更加敏感、自尊而独立。
作为孩子,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孩子:你要理解感知妈妈对你无私的深入骨髓的爱,因为你是她无可替代的的唯一的孩子,你不能有任何危险或困难,你必须身体健康幸福生活事业有成,才能安抚妈妈永远为你忐忑不安动荡不止的爱你的心!
母女关系是天下最美的亲缘。愿天下的妈妈与女儿少些误会多些理解,都是无话不谈的贴心人,都是相亲相爱的姐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