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影视题材创新 不妨瞄准金融业
(2016-06-21 08:22:41)
标签:
银行金融业电视剧爱的银行陈立红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
分类: 发表出版 |
说明:6月15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在《广电周刊》“热点”版头条发表陈立红的文章《题材创新不妨瞄准金融业》,谈当前的电视剧创作题材跟风问题,呼吁关注银行金融业题材。现转发下。
电视剧题材创新 不妨瞄准金融业
□陈立红
中国电视剧市场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导演、出品人经常在媒体上大发感慨,说市场缺少好本子;另一方面,不少影视公司却喜欢跟风,看到一部片子火了,马上就找几个年轻枪手攒个本子投拍,结果有悖生活常识、社会伦理和历史事实的“雷剧”频出,备受观众诟病。其实,这暴露的是一些影视公司没有能力进行原创剧本创作,却又急于挣快钱的浮躁投机心理。
在电视剧内容题材方面,观众对家庭剧、历史剧、穿越剧的审美疲劳已经凸显,行业剧以其鲜明的行业特点、新奇的知识背景备受观众关注。在众多的行业中,银行金融是最吸引眼球的行业之一,金融知识与时尚文化交织,制服美与颜值齐飞,这些元素对电视剧创作而言,确实是亟待开发的金矿,值得有实力的影视公司进行研究。
银行题材大有可为
中国银行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2015年全球十大银行排名中,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分别名列第一、二、四、六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遗憾的是,金融圈以外的人们对此知之甚少。目前,全国银行营业网点总数达到22万个,从业人员达380万人,营业网点以每年新增7000个的速度快速递增。蓬勃发展的金融时代已经到来,银行题材的影视创作生产完全可以大有作为。
“虽也多次去营业厅存款、取款,但我对银行的事近于无知。”这是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散文家周同宾面对银行题材作品发出的感慨。事实上,这也是很多人对银行等金融行业的普遍印象。代发工资、刷卡购物、交费、乘车、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银行金融服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人离开银行服务可谓寸步难行,但人们缺乏金融常识的现象却普遍存在。
从剧本创作的角度来看,人们熟悉银行但对金融常识并不了解,这种熟悉的陌生感,是艺术“陌生化”的重要来源,戏剧冲突和张力便蕴含其中。例如40集电视连续剧《爱的银行》就是中国首部银行题材的电视剧。剧本故事主要发生在银行大堂,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银行大堂是一个社会窗口,每天都在发生金钱的故事,牵连着大千世界,各色人等——有的欢乐,有的悲伤,有的幽默,有的搞笑,富有启迪,引人思索。银行卡、ATM、网上银行、掌上银行,基金、股票、理财等金融业务日新月异,促使传统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型,客户百态,职场磨合,情感波折,其间的趣事、糗事和搞笑事接连发生,可谓好戏连台。
电视剧作为高级视听艺术形式,不仅有良好的娱乐性,更是展示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传播知识信息和价值观念的生动载体。从观众的心理需求角度来看,通过观看银行题材电视剧获取金融理财知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有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统,人们的金融知识欠缺,金融意识淡薄,到了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很多人便显得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亟须普及金融常识。现在,银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对金融知识的渴求日益迫切。
从生活中寻找看点
行业剧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政策性,剧本创作和影视生产要把握好作品导向。银行题材涉及国家金融安全,更应该高度重视专业性和政策性,避免走弯路。可喜的是,电视连续剧《爱的银行》从银行营业大堂这个视角,通过客户故事和职员互动,表现中国银行业从传统银行向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以及对银行人和普通客户的传统金融观念的冲击与重塑,是很有看点的。同时,还从城乡金融的角度展现了十分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在平凡的工作中传播社会正能量。观看该剧既能看到搞笑、好玩又感人肺腑的故事,学到不少现代银行和金融理财知识,又能获得积极向上的心灵陶冶,能够激起广泛共鸣。
该剧在叙事技巧和结构方法上,也进行了比较难得的艺术探索。借鉴电影剪辑和美剧的结构方式,以多线索交替剪辑和闪回交代故事背景的方式,把银行大堂与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营造现代感强烈、节奏明快的氛围,具有电影叙事的美感和快感。这样处理可以避免一些国内电视剧和韩剧节奏拖沓的毛病,探索国内电视剧叙事方式的转型升级。同时在剧中设置充满象征意义的隐喻场景和桥段,丰富电视剧主题和文化内涵,提升电视剧品质,让观众不仅能看到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有深刻的思想启迪。
按照美剧《生活大爆炸》的流行逻辑,中国银行题材电视剧有望开启一个融金融知识、时尚文化与社会转型于一体的崭新行业剧类型,值得期待。
前一篇:月季花像永不变老的爱情